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今年2月,一颗名为2024YR4的小行星可能于2032年撞击地球的消息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最后被证明是虚惊一场。
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小行星防御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关注的话题。3月13-14日,香山科学会议“近地小行星防御关键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科学家们就近地小行星防御前沿科学问题、近地小行星防御探测技术、近地小行星防御测控技术、近地小行星防御撞击技术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会议旨在为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的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提出参考依据。
据了解,人类现在已经发现了近38000颗近地小行星,其中有2400多颗属于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有873颗是直径超过1000米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关乎整个地球的安全与未来。一旦发生严重的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人类文明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就此终结。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展的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意义、工程价值和人文精神,其实施过程也将面临诸多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目前全球的小行星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光学望远镜和雷达望远镜,小行星的发现主要是通过光学望远镜,而雷达望远镜可以对飞临地球的小行星进行精确跟踪,有助于提升预警精度。现在全球范围内对小行星的监测项目有卡特琳娜巡天项目,ATLAS(小行星撞击临近警告系统)、ZTF巡天项目等。国内,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观测站专注小行星监测,中科大墨子巡天项目监测小行星等。
当前在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框架下的小行星防御国际协调机制,成立于2017年。我国在2018年加入,发挥着非常积极且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