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12日电 (孙启梦)从年销3000辆到30000辆的跨越;从“草根制造”到手握60项专利的“硬核科技”——在宿徐现代产业园,一场关于“硬实力”与“软环境”的双向奔赴,正催生产业腾飞动能。
如何以创新破局,听一个园区如何用“保姆式”服务托举产业梦想,解码高质量发展的“埇桥答案”。
“这里能显示车辆的电量,踩这里可以加速,踩这里可以刹车……”近日,在宿州市某电动车制造企业,公司负责人顾振伟向国外客户介绍客运观光车的产品性能。
“刚才这位客商来自南亚,他在试驾了之后非常满意,现场决定订购1200辆客运观光车。”顾振伟说,这些年公司经常“迎来送往”许多外商,产品也远销东南亚和非洲等地。
据了解,这家企业生产经营已经超过10年,产品年销量也从3000辆跃升为现在的30000辆。“我们已经实现电控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2024年,我们还招引了3个配套企业落户园区。”顾振伟介绍,开展企业科技创新和有效实现本地采购,降低运营成本,逐渐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更好助力我们企业发展。
为何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为何企业能够当起招商引资“急先锋”?顾振伟的一番话回答了上述问题,“之所以选择落户园区,主要在于地理优势和营商环境。一方面,园区毗邻徐州,交通位置好。另一方面,园区为我们提供了‘保姆式’服务,从我们入驻园区到经营生产,都能感受到园区为我们提供的精细服务,让我们专心投入到生产中,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如果将企业创新比作“硬实力”,而营商环境则是“软实力”。在宿徐现代产业园,能够感受到良好营商环境的远不止一家企业。
走进当地某家机械科技企业,一台12米高的锻压机正在将一块块铁板压铸成型,在经过焊接、灌装和喷涂等工序后,将生产出一个个挖掘机配重块。
作为工程机械类的上游企业,该企业不仅生产挖掘机配重块,而且还生产液压燃油管等配套产品,客户群涵盖了众多国内头部企业。
虽然是生产大型机械设备,但其中的技术含量并不低。公司副总经理张浩说,生产过程中,采用智能化的设备,把原材料及废料进行重新利用,这样把材料的利用率从原来的80%多现在提高到90%多。该企业目前已取得接近60项专利。去年被授予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自入园以来,该企业不仅不断创新,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张浩说,从企业的注册到拿地一直到最后的房产证的办理,宿徐园区一对一进行帮扶,从零开始把企业“扶上马送一程”,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并连续5年被评为埇桥区制造业纳税20强。
在宿徐现代产业园,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落实落细,助力企业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用真真切切的“软环境”助推埇桥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