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午朝门,明故宫的正南门,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珍贵文物如何进行文物普查?笔者跟随南京市文物部门对它进行实地调查。
工作人员首先用无人机多角度拍摄全景照片,不仅记录文物全貌,而且留存周边环境影像,“锁定”文物现状作为今后评价保护效果的重要依据;其次是使用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设备对遗址的标志性点位进行厘米级定位,为文物范围界定提供精确的空间数据;最后是用三维扫描设备采集数据,后续经过点云数据处理和图件编制,制作午朝门的“数据分身”。
参与此次实地调查的南京市文旅局文保处副处长周应超说:“三维扫描不是文物普查的‘规定动作’,但我们会推进重要文物的数字化,科技手段运用得越多,就越有利于今后的学术研究、文物修缮、数字展示、文创开发。”
新技术的应用,为文物普查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文物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技术底座。
连云港石刻文物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全国前列,在文物普查中当地加快了石刻文物数字化进程。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武依林告诉笔者,孔望山有国内最早的佛教造像群,将军崖岩画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岩画,郁林观石刻群以“唐隶宋篆”最为有名,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是我国迄今发现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唯一的汉代界域刻石。去年以来,文物部门对4处石刻及附属建筑的文物信息、周边环境等要素进行全面的三维数据信息及高清影像采集,既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又为今后建设数字石刻博物馆奠定了基础。
作为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一部分,文物数字化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苏州市姑苏区的“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把传统民居建筑和构筑物看作古城的“细胞”,以54个街坊为单元,对建筑和构筑物的主体环境信息要素开展专项调查,至去年底,已完成27个街坊2万户居民的入户调查和专业研究,接下来将按照“四普”信息采集标准完善建筑基础信息。在数字化方面,文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共采集三维点云数据467.76亿个、三维全景数据3163站,构建文保单位三维模型20个。
“我们采用的激光三维扫描技术,与巴黎圣母院修缮时依据的数据采集、《黑神话·悟空》的古建数据采集类似,每秒扫描数十万个点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姑苏区文物局工作人员许云鹤说,“这是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如果已经三维建模的建筑损毁,可以依据数字模型进行复原,同时我们还打算建设数字云游系统,让远在天边的人也可以在网上浏览古城。此外,这些数据全部纳入姑苏区城市信息化模型平台,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成为城市治理数字化的一部分,随着AI技术的应用和升级,今后将可以在数字空间实现对物理空间的精准智能化管理,并对未来进行超前仿真推演。”
科技赋能,不但让文物普查高效摸清文物家底,而且推动着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活化利用,再到创造发展的跨越。数字技术提升了文化遗产的表现力和感知度,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公众的距离,文化消费因此出现了新场景、新业态,文化传播也突破了时空限制,时时在线,无远弗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