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3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两会走笔”专栏发表记者闫睿撰写的文章《在岁月种下“鲜花”,等待时间的回答》。
“大家好,我叫田淑娴,来自湖北咸宁。我是一位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硕士新农人。”顺着话音传来的方向望去,我看到一位瘦弱的小姑娘。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1989年出生的田淑娴代表面对中外媒体,讲起自己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场景,“在我们的农场,禾苗宽窄成行,迎风起浪,小黄鸭在田里撒欢。白鹭、野鸭、萤火虫、青蛙,许多动植物安了家”。我听得向往,会后找到了她。
80斤、1米5个头,可能是为了更正式,田淑娴穿了一身颜色鲜亮的西装。“这和我平时的着装不太一样。平常就像个村姑,也没什么打扮,你看我脸晒得这个黑!”田淑娴哈哈大笑,“姐姐是皮肤科医生,总叮嘱我避免光晒,可是我顾不上。”
讲起自己和家乡土地的故事,田淑娴两眼放光。这个看似柔柔弱弱的女孩子,给人一种风风火火的感觉。学习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专业的田淑娴,毕业后并没有往海的方向去,而是回到了土地的怀抱,在自己的田园建起“一方大海”。
2014年硕士毕业前,当田淑娴把厚厚的一本回乡创业计划书摆在父母面前,母亲哭了,父亲懵了。“读了这么多书,又要回到农村?这么小的身板,怎么受得了!”其实,父母是心疼孩子,“创业不容易。你出去工作几年,要是还想回来再说。”
2017年,田淑娴还是回来了。“跟着你的心走,它会告诉你答案。”田淑娴说,自己的想法没有改变,就是把田园打造成梦想中的庄园。“小时候,看到父母用传统方法劳作,吃很多苦,产量却不高。我想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拿到田间去试一试。”
“不是没有担忧。”田淑娴说,“大家质疑为啥要回来,在外面找不到好工作吗?”自己也在想到底能不能行。万一错了,白忙一场。
生活没有亏待她的认真。田淑娴在岁月种下“鲜花”,等待时间的回答:先从自家的14亩稻田、池塘养青虾做起,她精心施用生物菌,把虾养得个大、壳薄。养殖户间“华山论剑”比较时,她得到了认可。
2017年底,合作社成立了。田淑娴和几名当地颇有威望的养殖大户坐在一起,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就坐在那里推荐我自己当社长,‘我有专业的背景,也知道怎么管理’。”田淑娴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个阿姨站在窗外说,娴子,我感觉你以后肯定要上电视。
在家乡,田淑娴从零开始建设生产基地,在农田里、在鸭圈中、在烈日下干各种农活;在田间实验室做调水实验,培养菌种改善水质,精准调控种养节奏。
“在我们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稻田进化成了智慧高效的‘菌—藻—稻—虾—鸭’生态系统。”田淑娴算起账来,一亩地产出小龙虾200斤、稻谷1000斤、无抗生素的鸭子30只,综合收益6900元。除去成本3000元,每亩利润3900元,比传统种田提升了5倍以上。同时,化肥减量60%,农药渔药减量80%,田地肥力逐年提升。
其实,在村里做事并不“土”。湖北省农科院找到田淑娴,一起合作“高花青素鲜食玉米种质创新及应用推广”。村里大爷大妈组成工作队,每天在田间忙碌,喷洒农业微生物。合作社模式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吸引了社会的关注。
“合作社每年都会有新的农户加入,新的品种种植,新的业务拓展。”田淑娴说,从最初社员七八人到现在覆盖200多人,已经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
田淑娴说自己很安静、喜欢独处,但我发现她讲起土地上的故事神采飞扬,眼中似有远方。“一代农人有一代农人的梦想,我们都去实现它。”田淑娴说感觉自己像是土地“护士”,精心改良,细心照料。
的确,只要感恩土地,土地也不负人。湖北代表团还有一位女代表刘锦秀,她比田淑娴大10岁,是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锦秀林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回乡创业已22年。她的黑山羊品牌“锦秀羊”128款羊肉产品销往国内20个省份,带动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
创业前,刘锦秀本已在城里安家,过着安稳的生活。“可当我回家乡,从城里沥青路走到水泥路,再慢慢到土路,最后没有路,我觉得应该做些什么。”刘锦秀始终觉得自己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整个感情寄托就在大山里。
“所以我就立志做这一件事。”刘锦秀用三年确定品种、三年确定联农模式、三年带动农户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三年建屠宰场走产业化道路、三年走品牌化道路,等到第六个三年,开始跟盒马合作拥抱市场。
刘锦秀出差时有个习惯,攒喝剩下的水瓶,插上绿叶子,“每天跟这些绿植在一起就有力量。我喜欢大山,一站在山上,就觉得可以跟天地相连。我们生在山上,一定有我们生在山上的道理。传承红色精神,发展绿色产业,也许就是使命”。
刘锦秀说,她到村子里,乡亲们听说了,就会放4个鸡蛋打碗米酒。“他们其实是想表达一份感情,乡里人和人之间的那一份纯真,让我珍视。”
“大山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我问刘锦秀。
“无限的包容。它永远都是静静的,不说话,但会给你传递很多道理。你闭上眼用心感受,就会知道。”刘锦秀说,国家关于“三农”发展的大方向已经很明确,自己的任务就是带领乡亲们把羊养好,“我愿做大山和大都市的桥梁”。
“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认知,正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被重新定义,广袤乡村也可以是人才流动的“价值高地”。心中有方向,行动有力量。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广大农民梦想中的智慧田园已越来越近,我将继续为之努力。”田淑娴说。我注意到她的西服是淡绿色的,也许她的牵挂总在田野里。
两代人,一种情。她们身上呈现出的“静”力量,让我在回味时心生共鸣。为什么回来,为什么坚守?一定有内在的精神寄托。乡村对她们来说,是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地方。愿我们在前行的路上都能找到心灵深处的自在,从容面对生活,把握一往无前的勇气,活出辽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