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临空经济区(廊坊)注册企业突破6000家
协同创新,航空新城发展动能增强
2月24日,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的廊坊诚融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仓储区运货。 本报记者 赵永辉摄 2月25日,位于临空经济区(廊坊)的伏羲九针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发人员正在组装产品。 董旭旭摄刘 杰 陈 曦 刘 岩
2月24日,笔者走进临空经济区(廊坊),眼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临空经济区(廊坊)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全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综合承载力、要素集聚力、自我发展力全面提升,域内注册企业突破6000家,一座高水平现代化的航空新城正在加快生长。
产业协作
在承接疏解中凝聚发展合力
“观察仪表盘,拨动操纵杆,推加力杆,准备起飞……”2月24日上午,在位于临空经济区(廊坊)的星光凯明空地一体化飞行训练中心,几名飞机驾驶员正通过飞行模拟器开展空地联合训练。
2022年3月,星光凯明航空模拟器项目落户临空经济区(廊坊)。该项目总投资40.3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额20亿元,将打造模拟器研发与制造基地、空地一体化飞行训练中心和航空科技城。
“目前,我们在临空经济区(廊坊)和临空经济区(大兴)都设立了分公司,正在利用两地在科技研发、高端制造、大数据应用及一体化联合训练上的优势,强化产业协同与产业协作,加快拓展航空航天业务版图。”北京星光凯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杰介绍。
近年来,临空经济区(廊坊)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积极对接、主动承接,星光凯明、星河动力、广慧金通、宸信无人机等产业项目陆续落地,集研发、生产、运营、维护、培训于一体的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产业协作与协同发展紧密相连,是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临空经济区(廊坊)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更介绍,他们坚持招商为要、实体为本、项目为王,加快培育现代商贸物流、生命健康、航空航天及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集群。仅2024年,就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33个,投资177.85亿元。
在良好的区位优势、便利的航空物流条件吸引下,吉诺卫(廊坊临空自贸区)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希良2023年将企业落户到临空经济区(廊坊)。“目前,吉诺卫创新疫苗生产基地已投用,主要研发生产呼吸系统疫苗,通过冷链空运出口至国外极为便利。”
首张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获批、武汉光谷生物城北京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奥德生物等28家生命健康企业相继落户……临空经济区(廊坊)聚焦创新型疫苗、合成生物学、高端医疗设备等五大领域精准发力,初步形成集群集聚效应,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物畅其流,产业兴旺。近年来,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全面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全国第二个跨境电商“三中心”正式运营,现代商贸物流CBD签约入驻京东国际等119家企业……国际航空商贸物流港建设实现新突破。
为推进产业协同和产业协作,该区2024年赴北京、深圳等地招商40余次,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25场,百洋医药等24个项目签约落地,新里程全球总部等16个项目开工建设,南航华北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14个项目竣工投用,为产业腾飞注入新动能。
协同创新
在产业联动中激活发展动能
手臂平放,几秒钟后,手背上出现几条投射出的蓝线和一个圆点……2月24日,在伏羲九针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展厅内,智能输液机器人正在演示快速定位手背静脉穿刺靶点。“蓝线显示的是手背主要血管,圆点则代表了最佳穿刺点。”该公司总裁柳絮介绍。
作为最早一批入驻临空经济区(廊坊)的高端医疗器械企业,该公司采用“红外识别+超声引导+力感应随动”穿刺技术,成功研制出智能输液机器人。在研发过程中,北京多位医疗和护理专家深度参与,与该公司人工智能、机械、材料等领域工作人员全程联合研发攻关。
目前,该公司在临空经济区(廊坊)建设了50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医疗器械洁净车间。该公司通过深化与京津冀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业对接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努力吸引传感器制造、软件开发、医疗器械生产等上下游企业聚集发展。
“我们抓住用好协同发展机遇,聚焦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在政策与机制方面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多京津科技成果落地,新动能新优势持续聚集增强。”王更介绍。
前不久,国健亦诺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间皮素嵌合抗原受体NK细胞注射液正式启动I期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款CAR-NK细胞疗法产品,投产后将填补卵巢癌治疗类药品空白,降低患者治疗费用90%。”该公司研发负责人代东发说。
该公司是一家以细胞基因治疗为核心,集细胞新药研发、生物制药配套技术、产品研发及相关服务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2024年8月从北京亦庄搬迁到临空经济区(廊坊)。在代东发看来,优越的地理位置,浓厚的创新氛围,是吸引企业落户这里的最根本原因。
逐梦空天,聚“星”成链,航空航天产业正成为临空经济区(廊坊)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力点。
早春时节,星河动力商业火箭高精尖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正抓紧建设,该项目主要建设4条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火箭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
“生产线的最大亮点,就是增材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该项目施工负责人辛彦武说,以火箭发动机的涡轮盘为例,机加成型需要20天到25天,增材制造成型仅需三四天,缩短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可实现从火箭发动机零部件到中大型结构件的标准化、批量化生产。
为用好京津创新资源,临空经济区(廊坊)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及其开展的科创项目,在企业上市、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支持,鼓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2024年,该区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33.8亿元,同比增长49.6%。
政务协同
在改革创新中塑造发展优势
2月24日,笔者走进位于临空经济区(廊坊)的中涯免税跨境电商体验店,《营业执照》和《企业经营场所备案通知书》映入眼帘。这就是全国首个“四区叠加”“一照多址”跨境电商保税店营业执照。
中涯(廊坊)免税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生介绍,受惠于“一照多址”政策,公司的注册地在临空经济区(廊坊),但能申请中国电子口岸中心北京分中心的电子口岸IC卡,享受到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四区叠加”政策红利。
“目前,体验店线下展示200个品牌1200种产品,线上有1000多种产品可供下单采购,利用‘四区叠加’优势,真正实现‘买全球,卖全球’。”唐生告诉笔者,公司自2023年开业以来,快速发展,实现进出口额超10亿元。
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就是改革的方向。近年来,该区积极争取改革试点示范,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优化环境、破解制约,最大限度释放“四区叠加”优势,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两地跑”问题,与京津政务协同协作、政策红利共享迈出新步伐。
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通过“自贸通办”窗口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230个高频事项实现京津冀三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搭建了京冀跨地域多元协同的金融联合授信、土地征收联动等新体系……2019年以来,临空经济区(廊坊)营商环境改革在积极探索中实现多点突破。
改革创新赋能,重塑开放新优势。近日,廊坊诚融科技有限公司净重40吨的进口红酒,在大兴机场综保区河北侧3号卡口实现“秒级”通行。目前,该公司在临空经济区(廊坊)建有3.6万平方米的葡萄酒基地,依托大兴机场,每天进出货达10万瓶。
“临空经济区(廊坊)创新多种便利化通关模式,提高货物周转率,帮助我们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该公司副总经理何晓蒙介绍,通过海关的“区内直转”业务,公司在仓储费、运输装卸费等方面可节省成本约60%,一年可节省各项费用80万元左右。
坚持用开放挖潜力,临空经济区(廊坊)加快打造区域协同开放、联动发展新格局,大兴机场综保区二期封关运行,“综保区+中欧班列”联动业态创新落地,“保税文化艺术品+展览展示”等多种业态实现突破,2024年外贸进出口额完成80亿元,同比增长252.8%。
得益于制度创新、政策加持和良好环境,临空经济区(廊坊)加速汇聚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成为投资兴业热土。目前,该区注册企业突破6000家,新业态新模式展现新活力,成为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