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5期内容
弃扩张重补链,企业走稳了
当产业发展不再以扩大产能为主要方向,企业如何能再次振翅远行?这是摆在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源地毯”)创始人薛婷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次下班后路过车间,看到往日的喧嚣归于平静,薛婷突然意识到,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地毯企业之一,公司的市场扩张并不是无限的,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要与市场需求和产业链上下游增量相匹配,单纯扩充产能,带来的只有风口褪去后的风险。
经过多次沟通,企业管理层决定“踩一脚刹车”,将企业发展方向从投资产能扩张转向投资产业链建设。此后一次业务上的“被迫”突破,更坚定了圣源地毯补链强链的决心。
一位国外客户慕名上门,提出使用一种全新的配色,但仅有16色的织机如何编织出第17种颜色?经过技术团队夜以继日的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第17种颜色成功亮相。
圣源地毯生产车间展示区的藏毯 李宁 摄2009年,圣源地毯选择从线材进行突破,自主修建染厂,实现线材从纺织到染色的全链条自给自足。
如今,圣源地毯有超过2万个颜色供客户选择。“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材质、图案、形状,车间都可以按尺寸做出来,最多两周时间就能发货到户。”公司副总经理李琳说。
不再一味扩大产能,并不代表安于现状、止步不前。
2024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铺装技术展览会上,圣源地毯的“影”系列作品广受专家称赞,其中手工枪刺编织的“光之影”挂毯以独特的光影元素,将传统藏毯编织工艺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荣获本届展会“华毯奖”。
“作为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在生产环节提质增效,设计同样至关重要。”薛婷说,这就需要富有创意的优秀设计团队为产品提升美感。
事实上,圣源地毯已连续多年踏上“设计提升之旅”。自2021年起,圣源地毯持续加大对设计领域的研发投入,积极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让来自高校的优秀人才以创意赋能产品新设计。
除了引进“外脑”,企业管理层还大力培养“本土专家”。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技术工人不仅能将新技法融入生产,还能对藏毯传统样式进行美学设计改良。
“我们正在全力开发个性化定制装饰毯系列,能根据客户的家装风格和个人喜好,灵活搭配适宜的地毯图案与材质。”薛婷介绍,有了源源不断的“新人才”,古老藏毯产业便有了新面貌,焕发出新生机。
都来提点子,“挣一块、发八毛”不难
公司给员工发年终奖,实在正常不过,但如果一家公司“挣一块、发八毛”呢?
这不是开玩笑。位于河南长垣的河南省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矿山”),就是这样一家网友口中“最爱给员工发钱的公司”。
步入河南矿山厂区大门,谁的目光都会为一条“红色长龙”所吸引——一部部红色重型卡车停满大院,不断有加工好的起重设备登车,准备启程。“今年一季度我们又实现了‘开门红’,订单排期超过3个月。”河南矿山宣传部长冯孝贝直言,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订单太多,生产压力太大”。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县城小企业成长为桥式起重机行业内的“龙头”,河南矿山20多年的成长曲线一路上扬。“挣一块、发八毛”,底气何在?创新,就是河南矿山事业建设的“起重机”。
“在我们这儿,创新可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行动准则。”谈到企业的创新生态,河南矿山副总裁岳相斌十分骄傲,“就拿后勤厨师来说,每周都得琢磨出一道新菜品,更别说业务一线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了。”
在河南矿山,有个人尽皆知的“千人创新计划”,鼓励工人班组大胆提点子。“只要你的点子被采用,就能拿到奖励。”冯孝贝说,“从产品研发、设备升级,到工艺改进,只要能给公司带来真金白银的收益,公司肯定有真金白银的激励。”
凭借持续创新,河南矿山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该公司首创的U型槽成槽工艺,可以使生产焊缝减少50%、工作效率提高45%;车轮碾压工艺的革新,开创国内电动单梁桥式起重机使用锻造碾压车轮的先河,相比铸造工艺热能损耗减少50%,能源利用率提高40%。
在公司智能车间,最显眼的是一排机械臂,能精准搬运和打磨不同尺寸的减速齿轮。冯孝贝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公司已安装各类先进设备500余台(套),数字化率达95%,能独立完成起重机生产所需的所有工序,“同行还在犹豫,我们的智能化已经步入‘完成时’了”。
河南矿山的创新抱负,不仅仅关乎自身发展。公司总裁魏学明说:“未来,我们将坚持‘技术硬实力+人文软实力’双轮驱动,推动起重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无人化、轻量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