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参考网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实现飞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带动绿色氢氨醇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莫鼎革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当前年碳排放总量约16亿吨,在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占比约12.7%,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急需通过多能互补融合加快降碳进程。
他调研发现,中国化学工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卡点”和堵点。例如,化工生产场景需要连续、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新能源由于欠缺稳定性和连续性,尚不能完全满足较快增长的化工生产场景用能需求。尽管新能源发展迅速,但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没有一种清洁能源能够独立解决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仍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依靠传统能源作为基本用能保障,因此亟须技术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莫鼎革建议国家设立绿色化工先导技术发展基金,专项支持先进的柔性化工生产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原创技术开发。同时,设立绿色化工产业化示范基金,专项支持处于产业化初期的绿电火电耦合调峰、绿电直供化工厂、节能高效电解水制氢、柔性合成氨、流程工业储能等多能融合互补新模式,鼓励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稳妥有效地引入绿电绿氢,降低绿色化工导入难度。此外,对煤化工耦合新能源、耦合绿氢等项目给予专项奖励,鼓励高碳化工产业探索低碳发展新路子。通过率先审批、绿色通道等方式,推进以“热、电、氢”为媒的新能源与化工行业的高效耦合,打造行业示范绿色项目。
绿色化工产品的推广与应用,是他重点关注的另一个行业话题。据介绍,绿色产品与传统产品的性能相当,却能够带来30%以上的碳减排。以煤化工为例,煤化工产品全行业碳排放约6亿吨,对其实施原料煤和燃料煤的绿色化替代,有望将行业碳排放降低50%以上,即实现约3亿吨的碳减排,减排量十分可观。但绿色产品也带来了高成本和高价格问题。以绿色甲醇为例,符合欧盟标准的船用绿色甲醇价格可高达5000元/吨,是传统甲醇价格的2.5倍左右。高价格会降低消费者对绿色化工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同时绿色化工产品的“绿色溢价”无法实现,影响生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对此,莫鼎革建议,应健全适应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实际需要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同时采用绿度标识、绿色量化标签等方式,让不同绿度等级的化学品获得“身份证”,使消费者能够清晰地识别绿色产品,增强认知和信任。加大绿色化工产品推广应用的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鼓励消费者使用。通过出台政策法规等措施,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强化绿色低碳文化和价值导向,提高消费者自觉使用绿色产品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