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亮相。随后,周云杰接受了《金融时报》记者专访,回应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应用前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出海等热点话题。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DeepSeek大语言模型吸引了全球目光。您如何看待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还面临哪些难点和痛点?
周云杰:人工智能是中国企业的时代机会。中国制造业在AI时代有三大优势: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最大规模的工程师群体和最完整的产业链。这也是海尔和所有中国企业决胜AI时代的关键底气。
从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前景来看,面向智能制造新需求,以基础大模型为技术底座、工业应用为切入点的工业大模型因其参数量少、专业度高、落地性强等优势,正成为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重点方向和关键变量。
结合海尔的实践经验和行业痛点来说,目前比较棘手的难点是工业大模型对不同工业场景的高效适配。因为不同工业场景的数据和知识需求不同,对工业大模型的泛化适配能力要求也更高。举个例子,同样是AI视觉检测这个工业场景,在家电和食品工厂的场景数据、知识需求都不一样,需要工业大模型针对不同场景进行适配,目前这种适配调优成本高、周期长、成功率低,导致工业大模型难以直接应用于新场景。
另外还有两方面难点:一是数据训练难,80%的工业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不利于数据预处理和模型训练;二是供需匹配难,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痛点和需求不明确,服务商解决方案的成熟度、标准度、匹配度、推广力度不足,导致供需匹配比较难。
《金融时报》记者:科技创新是今年全国两会热词。您认为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最关键的是什么?
周云杰:企业处于市场的最前沿,既是科技创新的出题人,也是答题人和阅卷人。这三个角色都很重要,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
首先,出题人非常重要,因为正确的问题比问题的正确答案还要重要。对企业来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找到正确的问题,一是靠用户驱动,解决用户的痛点;二是靠技术驱动,有些超前的用户需求短时间没有显现出来,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颠覆。
其次,答题人也很重要,想到不等于做到,做到不等于做好。企业明确了技术创新方向,就要考虑怎么通过技术创新去解决行业的难题、去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在全球搭建了“10+N”的开放创新体系,全球2.4万名科研人员开放并联全球一流的技术专家、科研院所和初创团队等,围绕全球用户的需求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创新,以开放创新加速自主创新。
最后,阅卷人也很重要,要接受市场检验,不是自己来评价。事实上,用户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阅卷人”。用户满意所带来的增值,分享给创造这一增值的业务环节、生态各方,这种生态共赢的能力会确保生态各个节点、时时刻刻都对用户负责,这样就形成了用户评价下的动态反馈机制,用户需求指引下敏捷调整的生态组织,让科技创新始终能与用户需求同频共振。
《金融时报》记者:海尔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您认为在当前国际经贸形势下,中国企业出海面临哪些机遇和困难?如何持续擦亮中国品牌?
周云杰:从机遇来说,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爆发,很多中国企业不断出海,让全球更多人了解中国的科技创新实力,并且认识到更多的中国品牌。从挑战来说,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增加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难度。2025年,全球经济延续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国企业出海必须在风险与挑战中谋求新可能。
对中国企业来说,出海一定要有过硬的产品和品牌,没有产品走不出去,没有品牌走不长远。一定要打造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成为全球用户喜爱的本土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