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求是网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今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谈到“创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2024年,“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创新驱动的“中国号”巨轮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图为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上)、宋令东(下)在气闸舱舱门内外工作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摄
抓科技创新,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
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对抓科技创新作出进一步指示,“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科技、人才、教育通过产业结合在一起,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有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如今,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且看这个春天:我国锂研究近期的一批“最先一公里”进展,推动原始创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带动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产业发展;深度求索(DeepSeek)坚持开放开源的技术路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的包容普惠,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技术加快落地的生动写照;数字技术赋能的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绩亮眼,屡破票房纪录……科技日新月异,人才层出不穷,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进一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方向:“要实施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打造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是助力科学技术、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打好头阵的重要举措,必须抓实抓牢。
2025年1月20日,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新的世界纪录,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图为1月15日拍摄的实验装置。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摄
抓产业创新,总书记强调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重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齐头并进、互相促进,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课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去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各地因地制宜,落子布局:福建晋江的纺织鞋服重镇,大数据智造平台为智慧工厂实时“投喂”生产数据;四川彭州的“天空之眼”基地,上万架无人机接受性能测试,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维修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成果频出,更好赋能千行百业……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在拔节生长。
产业创新既需铆足干劲、全力以赴,也需结合实际、量体裁衣。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努力,我国汽车、钢铁、有色、机械、轻工等传统产业,通过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不断形成先进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氢能与储能等领域正在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成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今年1月,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来到辽宁,赴钢铁企业察看转型升级等情况,再次强调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3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的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在创新方面,“现在我们有国家布局、总体规划,但具体还要看各地所具备的条件,坚持因地制宜”。今年全国两会,总书记进一步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重作出重要论述,为更好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遵循。
图为2024年7月23日拍摄的位于湖北武汉“中国光谷”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光谷融媒体中心供图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总书记强调要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才能让创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在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殷殷嘱托“经济大省要挑大梁”,并为“挑大梁”明确了着力点。置于首位的,就是“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总书记深刻指出:“经过这些年努力,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产业创新百舸争流,两者融合势头良好”。
全球每10件家电专利中就有7件来自中国,培育出蛋白含量超过10%的玉米新品种,搭建起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自主研发出人工心脏……这几天,代表通道、委员通道上传来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好消息,成绩不易、令人振奋。
当然,正如总书记指出的,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某些体制机制不顺的问题仍然存在”。
“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扎实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推动和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则能够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对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量。
以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要素,以产业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必将让华夏大地的“新”潮更加澎湃。
(记者:刘名美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