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郝飚
初春的乌海市,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行走于城市之中,感知城市的脉搏,转型的脚步铿锵有力、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幅生机勃勃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在乌海大地上徐徐展开。
聚焦深化落实“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和“六个行动”,乌海,这座曾经的“煤城”,正以破茧成蝶的姿态,加快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精品城市,努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上求突破、作示范。
构建小而精小而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春节的喜庆氛围还未散去,乌海市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工人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奋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2月27日,在位于海勃湾区的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及固态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焊接声、敲击声、电钻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
清陶(乌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池专用材料及固态电池零碳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计划建设5万吨固态电池专用材料、1000万千瓦时固态电池和储能系统以及配套的风光新能源与储能电站。一期2万吨固态电池专用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设计3条生产线,于2024年5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按照计划,预计3月中旬,第一条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具备投运条件;预计4月底,第二条、第三条锰系正极材料生产线完成调试收尾工作。我们将根据集团公司对锰系正极材料的需求,逐步实现量产爬坡。一期项目达产后,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该公司副总经理蒋国胜说。
该公司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将为乌海市打造固态锂电池产业链,为新能源产业提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乌海市是国家认定的31个煤炭资源型城市之一,也是国家重要的煤焦化基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市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直面发展难题,唯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转型。对此,乌海市有个清晰的思路:聚力打造BDO、新能源电池、现代煤焦化、有机硅4条全产业链。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乌海市一边推动以煤炭为主的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矿权、洗煤、焦化“三个整合”,一边大力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乌海黑猫炭黑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乌海煤炭、煤焦油资源,生产出普通炭黑、特种炭黑、超导炭黑,填补了乌海市乃至自治区特种炭黑的空白;中创联盛的沥青、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也是该市煤基新材料产业的代表。如今,乌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煤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
同时,乌海市着力打造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抢占经济发展新赛道,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当前,乌海市已引进建设华恒、君正、三维、东景、广锦5个BDO一体化项目及8个下游配套深加工项目,初步形成BDO—氨纶、BDO—锂电池溶剂、BDO—可降解塑料/工程塑料、BDO—医药中间体等全产业链条,全球最大BDO一体化生产基地初见规模。
聚焦新能源领域,乌海市全面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加快推动能源绿色变革,全力打造集“风光氢储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如今在乌海市,闲置屋顶、荒山空地、矿山渣堆上风“光”正好,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清洁电能,成为一个个重要的能源基地。
不只是逐“光”而行,乌海市还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一步提升蒙西电网的调峰能力,扩大电网接纳风电等清洁能源容量;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创建氢经济示范城市;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推进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合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
目前,乌海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94万千瓦、占比19%,形成BDO产能160万吨,建成负极材料产能6万吨、有机硅产能25万吨,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2%,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81%。同时,乌海市“科技兴蒙”资金投入连续4年增长23%以上,研发投入强度、财政科技支出比重均居自治区前列。
服务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乌海市近年来统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能级、生活性服务业提品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等业态集聚发展,引进180家首店品牌,布局37个夜市集市,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亿元。发挥山湖沙城独特优势,加快发展文旅产业,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22家,年接待游客782万人次、实现收入90亿元,“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旅游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精品城市
“小区比以前好太多了,路面平整、单元门装上了门禁系统、楼道粉刷一新、所有楼栋都重新做了防水,变化实在太大了。”海勃湾区凯豫苑小区居民高巧慧看着小区日新月异的变化,难掩激动之情。
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与发展工程,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乌海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2005年底前建成的279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并实现住宅小区物业全覆盖。不仅如此,为更好地满足群众幸福生活需求,乌海市不断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随着商业网点布局越来越密,整个城市既高大上又充满烟火气。
从面子到里子,从硬件到软件,城市的华丽转变为乌海市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乌海市总面积17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7万,城镇化率达95.88%,位居全国第四、自治区首位。与此同时,作为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地区基础设施欠账多、功能服务不健全一度困扰着群众生活,也制约着乌海市发展。
立足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小、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实际,乌海市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作为实现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转型、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由点及面加速铺开。
截至目前,乌海市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试点社区已覆盖三区90%以上的街道社区,服务居民53.21万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城区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乌海市还荣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
“逛完公园,过条马路就能买到新鲜的肉蛋果蔬;小区门口有理发店以及改裤脚等‘小修小补’服务点;买药、购物、休闲,走几步路就能解决;遇到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服务我们这些老年人。”海勃湾区文香雅苑小区居民张玉莲感慨地说,一刻钟社区生活圈让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年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就’在身边公共就业服务”品牌获评全国地方就业创新事件;社会救助标准实现“七连升”,入选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在自治区率先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稳步提升教育质量,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7.2%,成为全区首个全域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地级市;持续提升医疗水平,市人民医院、蒙中医院晋级为三甲医院,健康内蒙古行动考核居自治区首位……一个个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不仅让群众的幸福感触手可及,也让乌海市的城市品质日益提升。
连日来,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成百上千的候鸟再度飞临乌海市,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黄河两岸因它们的到来再次沸腾起来。
在乌海湖边,这些远道而来的“老朋友”或在湖面休憩觅食,或在空中展翅翱翔,不少市民、游客纷纷前来与之拍照留念。乌海湖畔又一次呈现人鸟互动的和谐景象。
研究表明,每年春秋两季,候鸟都会准时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行程数千公里,其间往往会跨越很多国家和地区。而只有生态美好的和谐之地,才能成为它们逗留的地方。
美丽可爱的候鸟再次大规模飞临乌海湖歇脚休憩,是乌海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乌海市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累计投入资金68.5亿元,实施综合治理项目423个,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全面启动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统筹推进“五区一河”系统治理,深入推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同时,聚焦绿色宜居目标,乌海市还先后实施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东山、乌达西山、海南环城绿化、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恢复工程,让沙化荒漠化土地明显减少,林地面积、植被盖度不断增加,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书写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绿色矿山草木青翠,公园街道满目葱茏,乌海湖畔碧波荡漾。如今,乌海市PM10浓度创历年最低,连续9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目标;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Ⅱ类;乌海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3%、41.2%……“乌海蓝”“生态绿”正在不断赋予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