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环境美、河流美、乡村美 第二场“部长通道”展望“美丽中国”画卷

环境美、河流美、乡村美

第二场“部长通道”展望“美丽中国”画卷

◎白丽斐 记者 李雁争

在3月8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的负责人回应社会关切,展望“美丽中国”画卷。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与2015年相比,全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的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新改善可概括为“下30”“跨90”。

他介绍,所谓“下30”,全国PM2.5平均浓度去年达到29.3微克/立方米,是除2022年以外,全国PM2.5的年均浓度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跨90”是地表水的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在高位上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来之尤其不易。长江连续五年、黄河连续三年干流的水质达到了Ⅱ类及以上。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互融合、彼此支撑、相互成就的关系,没有绿色低碳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黄润秋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包括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用市场机制推动减污降碳,以及守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线。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划定了44000多个环境管控单元,实现了“一单元、一清单”,构建起了高水平保护的基础制度体系。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此外,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倒逼作用,更好地建立起高水平保护体系,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

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大文章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水利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现“还水于河”。近10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水利部全力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融合建设省、市、县级水网,系统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实现“补水于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向北方调水78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过1.85亿人。此外,推进江河湖泊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特别是大力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保障江河湖泊生态流量,实现“通水于河”。

李国英说,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下一步,水利部将坚持不懈做好江河湖泊生态保护治理这篇大文章,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增产了221.8亿斤。获得这一成绩,是高位基础上的丰产稳产,农业丰收、粮食丰收的成绩来之不易。1.4万亿斤摊到全国14亿人头上,人均就是500公斤,人均500公斤的占有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韩俊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了全面部署。做好这项工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五大振兴”抓出成效。“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韩俊表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深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他说,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塑形又要铸魂。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发动群众,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环境美、河流美、乡村美 第二场“部长通道”展望“美丽中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