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贾登荣
提起欧阳修,大家都知道他是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其中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游记散文,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成为千古名篇。除此之外,欧阳修还开创了为牡丹写谱录之先河,其撰写的《洛阳牡丹记》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牡丹专著。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欧阳修被派到西京(今洛阳)担任留守推官。在洛阳任职期间,他亲眼看见洛阳人如何爱牡丹、种牡丹。受到感染的欧阳修开始走街串巷,搜集一手资料,最后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撰写出《洛阳牡丹记》。《洛阳牡丹记》由“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等三部分组成,内容涵盖了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天地哲学、文学典籍、节序物候、科学常识、植物分类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花品序”中,作者首先指出,牡丹原产于丹州(今陕西宜川)、延州(今陕西延安)等地,慢慢向东扩展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向南蔓延到越州(今浙江绍兴)等,接着他抛出一个见解,牡丹“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为何得出这样的看法呢?作者解释说,洛阳牡丹不但有“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等各地种植的牡丹品种,还培育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等多个牡丹新品种,种类多达90余种。然后,作者罗列出26个品种加以介绍。
在第二部分“花释名”中,作者对各类牡丹的由来、区域、花色、花形等多姿多彩的风貌,进行了认真而详细的说明。首先,他对各种牡丹的命名作出阐释:“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旌其所异者而志之。”也就是说,牡丹的命名有五种方式:一是以姓氏命名,如“姚黄、牛黄、左花、魏花”;二是以行政区划命名,如“青州红、丹州红、延州红”;三是以地名命名,如“粗叶寿安、潜溪绯”等;四是以花色命名,如“一擫红、鹤翎红、朱砂红、玉板白、多叶紫、甘草黄”等;五是以其形状奇特、花色繁复命名,如“献来红、添色红、九蕊真珠、鹿胎花、倒晕檀心、莲花萼、一百五、叶底紫”等。作者还告诉人们,牡丹野生原始品种本来是单叶,经过人工栽培,渐渐有了多叶、千叶等,呈现出姹紫嫣红的局面。
最后,在“风俗记”中,作者先介绍洛阳民间习俗:“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最盛于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可见,洛阳人钟爱牡丹,无论是官员百姓,都喜欢栽种牡丹;每到牡丹盛开的时节,人们都纷纷相邀,出门赏花,“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等是人们的打卡地;接着,作者讲述了洛阳人爱花护花的趣闻轶事。如李迪担任西京留守时,开始向皇帝进献牡丹。为了保证从洛阳运到开封的牡丹鲜艳如初,便“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使马上不动摇。以蜡封花蒂”,从而保证花朵数日不枯萎;最后,作者讲解了牡丹的栽培方法。每年春初,“人家治地为畦塍种之,至秋乃接”。也就是说,春天播种,秋天则进行嫁接;嫁接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必须在“社后重阳前”进行;嫁接的幼苗也有讲究,要将“花之木去地五七寸许截之,乃接”,然后“以泥封裹,用软土拥之,以蒻叶作庵子罩之,不令见风日,唯南向留一小户以达气。至春乃去其覆”。除了嫁接要得法之外,种花也有讲究。那就是“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白敛末一斤和之。盖牡丹根甜,多引虫食,白敛能杀虫”。此外,作者还对如何为牡丹浇花、修剪、防治病虫害等,一一提出了要求。
受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启示,此后,又先后涌现出南宋人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明代薛凤翔的《牡丹八书》《亳州牡丹史》,清代钮琇的《亳州牡丹述》、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