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全区奋战“开门红”“六个行动”齐发力(下)

转自:内蒙古日报

鄂尔多斯

  重大项目谋划行动: 服务精又优 审批加速办

  □本报记者  毛锴彦

  初春见暖,鄂尔多斯市各旗区和各审批部门统筹谋划重点项目,量化细化目标任务,精准高效抓好项目调度,重点项目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力争实现第一季度“开门红”。截至2月底,鄂尔多斯市已经连续召开3次2025年重大项目集中联动审批会商会议,吹响了重大项目建设的集结号。

  市能源局坚持主动服务、靠前服务、高效服务,不断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努力为推动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市能源局行政审批科科长史正功表示:“能源项目立项已由20个工作日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2025年,我们创新举措,采取‘上门服务’‘容缺办理’‘代帮办’等服务模式,推动政务服务更加‘好办易办’。”

  内蒙古能源集团准大电厂2×100万千瓦煤电一体化扩建项目从核准自用地预审和规划意见批复用时仅为1天,项目节能评估批复用时48天,以审批“加速度”助力项目“跑起来”。作为蒙西电网重要电源点,该项目预计将于2026年6月投产发电,年发电量将达到100亿千瓦时,同时提供776万吨的工业供汽,为全区电力供应和煤电功能形态转型提供坚实保障。

  项目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今年,鄂尔多斯市计划实施重大项目433个,总投资8561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793亿元。新建项目219个,11项手续全部办理的共计118个,办结率53.9%。

  乌兰察布

  就业促进行动: 家门口工作 满心田幸福

  □本报记者  郭奇男

  “以前一个月挣3600元,养活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自从参加了乌兰察布市人社局组织的焊工培训班并考取了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持证进入工厂工作,月工资已经达到8000元,是以前的两倍多。”3月6日,家住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巴音锡勒镇的李俊生向记者细数了2024年的收入变化。

  李俊生提到的焊工培训班只是乌兰察布市人社局“提技能、稳就业、促增收”的工作缩影。2024年,乌兰察布市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年不间断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七个专项行动”,打好就业“组合拳”,着力惠民生、促发展,不断拓宽城乡就业创业渠道,努力推动该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5729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83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998人。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解决一户”,实现动态清零;农牧民转移就业43.4万人次,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的39万人次。

  2025年,该市将着眼受众需求,抓好就业政策落实;精准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紧盯企业用工需求,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聚力优化招聘模式,促进就业供需精准对接,计划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50场次以上;深化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加大创业服务力度,激发创业者创业热情;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原有服务窗口、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零工市场、商场、高校等区域,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进一步将就业服务延伸至群众身边,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8个;持续兜牢就业民生底线。

  锡林郭勒

  区域合作深化行动: 筑强口岸基 班列数量足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频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从2013年接运首列中欧班列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二连浩特口岸累计接运数量已突破18000列。

  目前,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境班列可通达德国、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个地区,国内涉及中欧班列大部分首发城市集聚了天津、安徽、湖南、四川等10余个省市区的货源。通行线路由开行初期的2条增至71条,运输货物从最初的金属、化工、服装鞋帽为主,逐步转变为现在以国产汽车、家用电器为主,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增长态势明显。

  锡林郭勒盟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开展“六个行动”,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主动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释放口岸活力、激发发展动能,争当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排头兵。同时,将加强与京津冀、东三省、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合作,深化蒙东及周边地区协调联动,抢抓机遇振兴发展,努力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对外对内联动发展、协调发展、集约发展。

  近年来,为满足中欧班列开行需求,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站场扩能改造,持续推进数字化口岸建设,用好铁路货运95306数字口岸系统,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高度协同,通关时间压缩了5%以上。互商优化查验方案,开辟中欧班列“绿色通道”,明确车流查验顺序,边检平均作业时间压缩至30分钟以内,中欧班列通关效率显著提升。

  “从2013年我们接运首列中欧班列,到2018年累计接运1000列,到2020年达到5000列,2022年突破1万列大关,再到如今攀上18000列新高峰,不断跃升的数据见证了中欧班列和二连浩特铁路口岸的高质量发展历程,展现了我们为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作出的积极贡献。”中铁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二连车站调度车间主任云志俊说。

  今年,锡林郭勒盟将以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为契机,协调优化中欧班列开行布局,力争年内通行3500列,同比增长3%。

  阿拉善

  助企行动:部门跑起来 企业乐开怀

  □本报记者  刘宏章 

  实习生  赵小丽

  连日来,阿拉善高新区各部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深入企业宣讲惠企政策,了解企业所需所盼,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心尽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效能,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助力企业稳步发展。

  3月6日,在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阿拉善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工作人员为企业人员详细解读了相关政策,为企业答疑支招、查漏补缺。据了解,今年以来,该企业在各部门的帮助下,争取各类惠企资金37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建设、科技研发等工作,助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针对我们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将相关政策进行了讲解,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和安心,这种服务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信心,我们将心无旁骛攻主业,努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内蒙古瑞达泰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环保处处长孟继忠说。

  阿拉善高新区城乡建设局主动出击,成立了助企纾困服务小组,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与企业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企业在项目审批、建设施工、联合验收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服务小组现场办公,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确保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同时,以提高企业满意度为根本出发点,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注重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一系列助企纾困举措,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有效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推进改善营商环境,以‘部门跑起来’的高效服务,帮助企业攻坚克难,为项目的快速落地保驾护航,助力企业稳步发展。”阿拉善高新区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二级主管王永恒说。

  通辽

  节水行动:舍粗放用水 取集约新篇

  □本报记者  鲍庆胜

  3月6日,在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前西艾力村万亩数智农场项目区,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大田智慧灌溉系统,为春耕生产提供保障。

  去年,科尔沁区以中国农科院李少昆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依托中国农大、中交一公局,以通辽市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建设主体,打造了前西艾力村万亩数智农场示范基地。该基地通过配置立体式监测感知、智慧农机装备、大田智慧灌溉等系统,使整个生产过程耕、种、防、收实现全程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

  汇民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负责人马忠臣表示:“通过引入大田智慧灌溉系统,我们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对玉米进行定量、定时水肥供给。不仅每亩玉米节水超过30立方米,还省工省时,同时实现了产量的稳步增长。去年,我们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70公斤。”

  近年来,通辽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土地整合、规模经营为基础,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面落实“节水行动”,持续推动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努力建成稳粮保供、节水增效、生态涵养的节水型农业,全面实现全市农田高产量、高效率、高效益的目标,全力建设千万亩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暨中国北方玉米单季吨粮田示范区。

  据了解,2025年通辽市以高效节水为基础,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00万亩,届时高效节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600万亩。

  呼伦贝尔

  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五彩”歌声亮 传承韵悠长

  □本报记者  李玉琢

  不久前,呼伦贝尔五彩儿童合唱团全国巡演在广东省东莞市精彩落幕。演出当晚,合唱团成员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饱满的热情和纯净的歌声,完美演绎了18首经典曲目。

  传统经典曲目与现代歌曲、童谣与民族音乐、悠扬的曲调与清朗的童声唱出了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山峦的巍峨,也唱出了内蒙古人民内心深处守望相助、同心筑梦的真情。本次10天的巡演中,合唱团先后在江西省南昌市、福建省平潭岛、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专场演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

  呼伦贝尔五彩儿童合唱团成立于2006年,演唱的曲目以在草原森林中代代相传的童谣和民歌为主。19年来,合唱团不仅两次登上全国春晚舞台,更将祖国北疆的声音传扬到俄罗斯、美国、蒙古等国家。目前,合唱团已参加过大中型演出200余场,是呼伦贝尔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

  合唱团现有团员36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已发展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儿童合唱团。目前,合唱团已培养出600余名音乐领域专业人才,部分团员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国内顶尖专业院校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专业院校深造。

  合唱团不仅是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更是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孩子们在排练演出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他们用清澈的嗓音演唱着代代相传的民歌和童谣,传递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批又一批的合唱团成员走上国内外舞台,成为传播北疆文化的使者,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北疆文化,为增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不懈努力。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大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呼伦贝尔五彩儿童合唱团,塑造城市新名片,提升呼伦贝尔的品牌影响力、美誉度,为北疆文化建设助力添彩。合唱团团长佟智峰表示,作为全国首支少数民族童声合唱团,团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多民族元素,致力于将各民族的和谐之音传播至全国各地,让更多人领略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全区奋战“开门红”“六个行动”齐发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