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碳讨|我国广袤海域成巨型“充电宝”,海洋能迎来规模化利用时代

转自:贝壳财经

2月底,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公布。

该意见对什么是海洋能,如何开发海洋能提出明确指导意见。据中国政府网介绍,我国海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度约1.8万千米,海域分布着大小岛屿7600个。

大规模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为东部沿海地区、各大岛屿提供充足的绿色能源,还能够推动现有能源格局的改变,把近5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变成一块巨大的绿能充电宝,与我国西北地区丰富的风光发电一起,成为托举经济绿色腾飞的一双翅膀。

目标:构建安全可靠的海上新型能源体系

“海洋能年发电量可达到45万亿千瓦时至130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23年全球发电量的1.5~4.3倍。”2月初,智库机构中大咨询发布研究报告,对全球的海洋能发电能力进行了分析。

随着《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的公布,传统油气能源、风光发电之外,海洋第三类能源——海洋能一下子进入人们的视野。

什么是海洋能?

该意见指出,海洋能是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含潮差能和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

首先,在能源的定性上,指出海洋能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其次,在种类上,既包括潮汐、波浪等传统动能转化能源,也包括温差能、盐差能等新型能源。

同时,该意见进一步明确:“海洋能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海岛和深远海设施设备电力短缺,推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报告指出,温差能、波浪能、盐差能和潮汐/流能开发潜力分别约占全球海洋能开发潜力的58%、39%、2%和2%。

在具体应用上,意见指出,聚焦海洋能规模化利用,培育打造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海洋能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推动海洋能与各类海上生产活动融合发展,拓展海洋能应用场景,提高海洋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构建安全可靠的海上新型能源体系,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现状: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发展空间很大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彭伟2月25日公开撰文指出,2005年,原国家海洋局启动实施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首次对我国近岸海域海洋能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和评价,经过5年努力,初步掌握了我国近岸海域海洋能资源分布特征和开发潜力。近年来,海洋能技术发展迅速,海洋能进入规模化利用新阶段,对海洋能资源潜力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自然资源部先后启动了重点海域海洋能资源调查评估和区划工作,并首次绘制了全国1:25万潮流能资源区划图和重点海域潮流能、波浪能1:5万资源区划图。

也正是基于对海洋能资源的科学认识,我国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了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提出五条具体措施。

其一,科学核算,规划引领,分类分区开展海洋能资源调查和潜力核算,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其二,创新驱动,迭代优化,坚持创新驱动,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技术经济性;其三,试点先行,提升规模,支持海洋能利用试点工程建设,以规模化推动成本下降,带动产业化发展;其四,政策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其五,统筹协调,合力推进,坚持陆海统筹,兼顾岸、岛、深远海用能需求和生态保护要求。

根据国际能源署海洋能源系统(OES)发布的2023年年度报告,截至2023年,全球运行和在建海洋能发电装机规模约63.15万千瓦。其中,韩国和法国装机容量领先其他国家,两者约占全球装机的96%。中国运行和在建海洋能发电装机规模约为1.03万千瓦,全球排名第四。

这意味着,我国海洋能利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支持海洋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

该意见指出,我国力争到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到40万千瓦,建成一批海岛多能互补电力系统和海洋能规模化示范工程,海洋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丰富,形成系列高效、稳定、经济的海洋能技术装备产品,海洋能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政策、标准体系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健全完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海洋能规模化开发利用企业。

彭伟指出,据国际能源署海洋能系统技术合作计划(IEA OES-TCP,OES)预测,到2050年,全球海洋能装机规模将超过3亿千瓦,将带动68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亿吨。

彭伟表示,开发海洋能资源,不仅可为沿海地区提供清洁电力供应,还具备制淡、供暖、制冷和其他绿色低碳产品的市场潜力,对“推动形成变革性的海洋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美等国纷纷提出海洋能发展战略,抢先布局谋求将海洋能打造成为继海上风电之后的下一个能源产业。欧洲研究机构发布的《2030海洋能展望》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欧洲海洋能装机规模将有望达到1亿千瓦,可满足欧洲10%的电力需求。凭借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优势,以及我国在海洋能国际合作与技术出口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我国海洋能完全有条件发展成为外向型技术。为此,该意见提出,持续推进海洋能双多边合作,深化与海洋能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合作交流,支持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海洋能技术研发,推进装备技术、测试检验等方面标准规则国际互认,支持海洋能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碳讨|我国广袤海域成巨型“充电宝”,海洋能迎来规模化利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