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两会报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了部署,对此,3月6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理解为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他表示,“更加积极”是多年来首次出现的一个词。宏观调控要与经济情景相适配,财政政策需相机抉择、因势而动。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既充分考虑实现年度预期目标需要,又着力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前瞻性。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
蓝佛安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体现在赤字安排上更加给力。今年赤字率按4%安排,赤字规模达到5.66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赤字水平和赤字规模均为近年最高,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大。
同时在支出强度上也更加给力。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比去年增长4.4%,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张,将有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尚希对此表示,从宏观角度看,得“先花钱才能有钱”,政府适当扩大支出强度和规模可以带动居民支出、企业支出的扩大,有利于提高整个国民收入水平,从而促进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据了解,为更好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预算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制造业领域专项资金安排118.78亿元、增长14.5%,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另外,今年中央本级科学技术支出安排3981.19亿元、增长10%,进一步向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科技任务聚焦。
“这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功能,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
不仅如此,在重点领域保障上也更加给力。今年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科学技术支出超1.2万亿元,增长8.3%。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保持较高增幅。
在政府债券规模上同样更加给力。从预算报告来看,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进一步向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倾斜。
“一方面,在实施好存量政策上下功夫,抓好去年四季度出台的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确保政策效应在今年持续有效释放;另一方面,在谋划好增量政策上出实招,用好用足政策空间,围绕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及时研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前后贯通、接续发力,确保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各方面更有获得感。”蓝佛安表示。
把钱花在刀刃上
蓝佛安表示,今年将持续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好效益。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将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通过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核心制度上创新,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
据了解,零基预算是改变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以往,部门预算是以各部门上一年预算为基数,向上浮动。但是改革后,这个“基数”不存在了,从零开始。当前,已有多个省份开展了零基预算改革的探索,并取得突出成效。
2021年,广西组织推进自治区本级零基预算改革,出台《自治区本级零基预算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自治区本级部门零基预算改革工作的补充通知》,盘活存量项目支出181亿元。
2022年,安徽省印发《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方案》,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拉开序幕,2023年作为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首个完整年,安徽省级预算项目数较上年减少482个,“挤”出了80多亿元无效的财政资金,累计收回中央及省安排的各项沉淀低效资金216亿元。
“从各地区情况来看,零基预算改革普遍能产生10%以上的预算支出规模削减。假设在全国层面的支出核减率为5%—10%,则可盘活1.4万亿至2.9万亿元的财政资金。”招商证券研报表示。
作为今年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零基预算改革从概念走向实践,让财政资金使用在刀刃上有了新的解法。此外,还能有效推动政府部门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严格的预算审查促使各机构精打细算,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等举措。
“今年将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这项改革虽然影响面很大,但是好处是明显的,比如有利于减轻生产企业的资金压力,并且不会增加纳税人的负担,有利于引导地方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拉动本地消费等。”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沈丹阳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