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文 | 《中国金融》记者 许小萍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就发挥公共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引领作用等内容接受了记者采访。
张斌表示,打破需求不足局面需要扩大消费和扩大公共投资共同发力。扩大消费的举措既符合短期内扩大内需的需要,也符合中长期内优化资源配置格局需要,应大力推动。同时也应看到,要在短期内打破需求不足局面,仅依靠扩大消费还不够,扩大公共投资不可或缺。
张斌认为,内需包括了消费和投资两个组成部分。从历史经验来看,消费和投资有各自不同的变化特征。首先,消费和投资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高度正相关关系,投资增长快的时候消费增长也快。这背后的原因是,投资增长带动了全社会支出和全社会收入提升,带动了信心和预期的提升,对消费也形成了支撑。其次,消费是数由亿计的个人行为决定,变化相对缓慢,是相对被动的慢变量。投资特别是公共投资变化较快,是相对主动的快变量。正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这两个特征,如果要在短期内尽快走出需求不足局面,公共投资能够发挥突出的引领和撬动作用,扩大公共投资对短期内的消费增长也能起到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有广阔的公共投资空间。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电力和燃气、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方面有大量投资和长足进步,其发展水平在很多领域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地下网管、城市交通、教育、文化、体育等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领域,投资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我国百万人平均拥有的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地、城市人均道路长度等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我国有1.1亿外出打工农民工难以在工作地安居,当地政府缺少相应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各种教育和医疗配套服务,这背后有大量的公共投资缺口。根据估算,未来五年所需要的公共投资包括保障房建设、旧房改造、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网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以及教育和医疗服务配套等方面的建设,所需规模超过30万亿元。
张斌指出,政府在当前需求不足环境下增加公共投资一举多得:一是当前政府举债的利率正处在非常低的位置,意味着当前举债进行公共投资的成本处于低位;二是可以提高非政府部门的收入和盈利,带来正面的外溢效应,帮助经济打破总需求不足局面;三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资本利用率,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
增加公共投资需要进一步优化设计,优化布局。我国过去的公共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很多公共投资项目,从前期的融资工具安排到项目本身的设计施工再到项目的区域布局等,还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空间。在公共投资项目的融资环节上,应根据项目本身的特征如项目建成后是否产生现金流、是全国受益还是地方收益来合理设计融资工具和融资主体。公共投资项目的取舍方面要更多侧重于对民众生活品质的改善,避免形象工程。在区域布局方面,公共投资项目要跟着产业走,这样才能更好发挥项目的价值。
张斌认为,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政府举债增加公共投资不会威胁到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一是通过增加公共债务和公共投资,打破需求不足局面,同时也会提高政府税收和诸如土地销售收入、国有企业资产增值等方面的收入,改善政府偿债能力。如果迟迟不能打破需求不足局面,地方政府收入持续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反而会更加突出。二是中国的真实利率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且这种局面会长期持续,即便近期政府债务有显著上升,但是政府债务增长慢于GDP增长,债务率还是会逐渐收敛到一个水平,而不是发散地增加,因而不会威胁政府债务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