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胡立彪
3月5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具身智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反映我国对智能制造前沿科技的重视,也释放出我国推进制造业从数字技术赋能向“智能+实体”融合方面发展的信号。
许多人对具身智能这个词比较陌生,但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50年便被提出,只是受机器学习算法及软硬件条件限制,当时并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直到近年来AI(人工智能)大模型快速发展,具身智能再度引起学界和业界重视,并逐渐成为热词。
顾名思义,具身智能可以概括为“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今年1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联合相关机构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技名词评选活动”,其中对具身智能的定义为“一种依托物理实体实现感知与行动的智能系统”。相比传统AI,具身智能是从数据到行为的跃迁。传统AI的强项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它可以通过海量数据生成预测模型或识别模式,但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虚拟环境中,缺乏对物理世界的即时反馈。而具身智能不仅仅以数据驱动,还形成行动与感知的闭环,通过与真实环境互动,不断修正自身模型和策略。这意味着,智能系统不再是被动的决策器,而是能够主动干预物理世界并实时适应变化的智能体。
具身智能体依赖感知与行动的紧密循环处理外界信息,这与人类的认知过程高度相似。它能够根据变化的信息源做出实时的高阶认知和推理,这种能力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具身智能通过“感知—行动”循环推动认知发展,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实现通用性和灵活性的坚实基础。此外,具身智能的身体形态也有助于其适应复杂环境和提升学习能力,复杂环境促使具身智能形态和智能的进化,进一步提高其通用性。
具身智能充满了无限可能和潜力,不仅将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还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与企业在自动驾驶、手术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广泛应用具身智能,推动了各行业的转型与升级。随着AI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具身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赛道。花旗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50年,全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6亿台,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
我国高度重视具身智能发展,支持政策持续加码,行业发展已现雏形。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各地也加快布局,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10余个省(直辖市)出台政策,支持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相关企业也行动起来,2024年以来,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星动纪元等在内的具身智能相关企业发布多项技术及应用,掀起了具身智能发展浪潮。随着应用场景的突破与示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将在制造业、医疗、物流、消费等领域深度应用,特别是与制造业结合,将实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快速迭代、成熟。
具身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缺乏一步到位的基础大模型以支持最底层控制,计算能力尚有局限性,多模态感官感知融合不足,数据收集触及安全与隐私问题等。因此,推动具身智能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战略规划、学科融合、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通过标准牵引技术收敛、认证构建市场信任、法规划定创新边界,以实现我国具身智能相关产业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两会·会外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