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廊坊日报
3月初,大同市正式上线“大同DeepSeek”大模型和AI公务员“DeepTong”,提升政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近日,广东、江苏、内蒙古、江西等多地宣布,其政务服务系统接入DeepSeek系列大模型。这不仅是对新技术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
山西日报:乐见政务服务拥抱DeepSeek
当前,随着AI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AI公务员”的批量上岗已是大势所趋。工作中,既不可视为“无所不能”,夸大AI的工作效应,也不可认为“无关紧要”,对AI不会用、不想用、不敢用。AI解放的是机械重复性劳动,而社会民心温度却依然需要用脚步去丈量。所以,与其担忧AI“抢饭碗”,不如多思考如何与AI和谐共处。
大量公共数据纳入AI平台,会带来诸如大数据信息的分析评测、共享交互、智能评估等技术红利。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出现公共数据泄密和个人隐私保护等隐形风险。应加强对AI发展的安全伦理风险研判,守好数据安全的底线和红线,保障AI应用的长远健康发展。
“AI+政务”不仅仅是系统的升级,更是现代化治理体系在能级和量级的变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人工智能列入战略性产业。我们正投身于这场变革之中,唯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全力推动各行业实现数智化转型,更多惠及公众,才能让大家从这场技术革命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字红利。
江西日报:学用人工智能,是机遇也是考题
拥抱新技术、新手段,须防“新瓶装旧酒”。过去,一些政务新媒体沦为“僵尸号”的教训警示我们:若将人工智能学习异化为强制下载、打卡考核,或仅用于“用人工智能编报告”的敷衍塞责,技术红利终将落空。更需警惕的是,部分干部或将人工智能视为“甩锅工具”,如将政策解读失误推给机器、决策失误归咎算法等,这种“技术依赖症”背离了“人机协作”的初衷。
政务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是红线。地方政府部门掌握着数以万计的公众隐私信息,若因技术使用不当导致数据泄露,后果不堪设想。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地方在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后,确保政务数据“不出域”的举措,正是平衡效率与安全的尝试。基层干部也要树立起高度的保密意识,做到敏感信息不随意“喂”给人工智能、决策权不拱手“让”给算法,切实守好数据安全的底线和红线。
南方日报:“AI公务员”重塑的不只是技术逻辑
近年来的数字政府建设,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从“只进一扇门”到“不见面审批”,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以数字赋能便民利企,以人机协同升级服务,一直是政务服务改革的发力点。大模型的入场也并非“赶时髦”,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重要的区别在于,DeepSeek的开源模式及低成本部署,有助于政务数据更安全可控。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底,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支持各地积极建设政务服务大模型,推动政务服务智能化。
从更广的范围来看,“AI公务员”重塑的不只是技术逻辑。从宏观来看,去年开年以来,各地纷纷成立数据局,数据的资源属性得到高度重视,海量的政务数据既是算法优化的“石油”,也有望赋能数字治理、数字经济发展,相比“智能助手”而言,这是更高维度的开发利用。技术杠杆撬动的系统性改革,也在倒逼各部门再造工作流程,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数据共享,完善应用标准,厘清责任边界。对公务员群体而言,学会提问、善用工具固然说是AI时代的必备技能,但技术终究不是万能的。比如,“模型幻觉”误导决策,技术红利滋生“路径依赖”“信息形式主义”,过度智能化加剧“数字鸿沟”,对这些负面影响还应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