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记者 程晓琳 杨频萍
“面对100天后的高考,我对大家充满期待。你们不是孤军奋战,你们身边有老师无怨无悔的陪伴,有任何困难和需要,我们都愿意倾其所有,全力以赴。”2月27日,距离2025年高考仅剩100天。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考百日动员大会上,校长徐红芬向612名高三毕业生郑重许下承诺。
今年,或许是徐红芬青海教学生涯的最后一站。
“海南州高级中学是我教育生涯中难以忘怀的一站,倾注了我的心血,将来我会持续关注她的发展。”2022年8月,徐红芬从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来到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担任校长。2025届毕业生毕业后,她就要正式退休了。
“在海南州委州政府以及援青指挥部的关心下,我们新建了两栋教学楼,校园面貌彻底改造,新添了一批智慧教学设备……”看着学校不断焕新的面貌,徐红芬非常高兴。来自江南的“茉莉花香”也随着援青队伍一道,浸润这片高原土地。援青教师团队持续开展“茉莉花开”公益活动,动员后方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修建校园图书角、帮助困难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给联点村的孩子送去棉被和毛毯……爱心“滴灌”于青海的教育事业中,花开遍野。
“捡回珍珠计划”,是爱心帮扶的一个重要项目,用来帮助高原家庭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被帮助的孩子叫“珍珠生”。徐红芬说,因为珍珠是闪闪发光的。在家访的时候,徐红芬除了带上孩子们要用的书籍、学习用品,还送给“珍珠生”索南吉一双跑鞋。她鼓励索南吉和家长把学业继续下去,跑好青春这个赛道。令她欣喜的是,当她2024年8月再次来到索南吉家家访时,索南吉已被青海师范大学录取。
在这里,孩子们越来越喜爱援青老师的课程。徐红芬的爱人郝干伟也来到青海跟她“并肩作战”。郝干伟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有时,他不讲课本上的知识点,而讲不同学者对《红楼梦》的独特见解;他不布置很多作业,但看重课外阅读,这看似“漫无边际”的教学方法却让学生们热爱文学,思如泉涌。
在徐红芬看来,教育援青重在“扶志”。
海南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牧区,很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援青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娃娃们难道放了学之后还得去放羊?”为此,援青团队先后组织68名学生到江苏开展“青春山海行·共筑中国梦”研学活动。孩子们参观高校校园、游览江南秀丽风光,在行走的课堂中,开拓眼界,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久前,曾受徐红芬资助的学生才让扎西从江苏传来好消息:自己于2024年9月进入河海大学后,已经当上了班长,还培养了不少兴趣爱好。正是因为有了援青老师的影响,他才报考了江苏的大学,还萌生了接力帮助更多人的想法。这些走出高原的孩子,终将成为反哺家乡建设的生力军。
援青教师来到青海,他们面对的挑战,有来自高原苦寒的气候环境,更有来自江苏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经验如何在青海落地生根。他们决定,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于是,“白杨工程”“彩虹工程”应运而生。援青教师每人带3名徒弟,累计听课1303节,帮助青年教师从“合格”走向“优秀”。2020年至2022年间,学校获评的海南州级优质课仅有28节,而2023年、2024年,州级优质课数据急剧攀升到111节。
在共和县恰卜恰镇的西南角,有一片山坡。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后来,援青教师和学校教师一起带领学生每年都来这里种树,如今,山坡上已是郁郁葱葱。
徐红芬觉得,教育帮扶就像种树一样。“要提升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批人就能成功的,需要绵绵发力、久久为功。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让教育之光穿透地理屏障,见证更多孩子用知识撬动命运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