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城市赶路人 这个城市与你双向奔赴

转自:沈阳晚报

  风里来雨里去,终日穿梭于大街小巷,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一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被叫做城市里的“赶路人”,通畅着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的“毛细血管”。

  春节后,皇姑区发动爱心企业,在社区食堂、养老服务中心餐厅等就餐场所,为新就业群体量身定制专属就餐优惠。

  目前,已有首批12家社区食堂推出了暖“新”餐,有的是9.9元套餐,有的就餐可享9折或9.5折优惠。这些爱心食堂分布在八个街道,与区内163个“爱心驿站”一起,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们打造“15分钟暖心服务圈”。

  9.9元餐食,爱心食堂暖“新”相伴

  在黄河街道庐山社区润德幸福餐厅,记者看到,9.9元的暖“新”套餐包含一荤两素,可在20余种菜品中自由选择,米饭不限量。在明廉街道塔湾社区食堂、陵东街道富丽阳光社区便民食堂等,新就业群体就餐可享9折到95折优惠。爱心食堂营业时间从7时到19时,基本可以覆盖新就业群体主要就餐时段。

  爱心食堂创办人、辽宁润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贵告诉记者,从成本上计算,每份餐食不赚钱,还有微亏,“快递员、外卖员工作非常辛苦。响应政府号召,合力解决新就业群体就餐难问题,这是我们的初心。”他说。

  “饭菜干净卫生,价格也很实惠,像在家里吃饭一样,吃得挺健康、挺放心的。”体验了暖“新”餐,外卖骑手宋辉给出好评。对他们来说,别人的“饭口”,正是自己的“忙点”。饿了就趁接单空当,找个路边摊,或者买份便利店速食、简易盒饭,在路上甚至靠在电动车上就对付了一顿饭。

  没有固定用餐场所,工作时间高度弹性化和碎片化,导致就餐不规律,是新就业形态下,很多劳动者面临的集体困难。爱心食堂的暖“新”餐,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就餐选项。据悉,皇姑区正在进一步整合社区食堂资源,吸引更多爱心企业加入进来,持续扩大暖“新”服务。

  163个驿站,暖心服务圈随时可休憩

  食堂暖胃,驿站暖心。为了让“赶路人”们随时随地能找到落脚点,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休息难”等痛点,皇姑区多部门联动,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工会驿站、爱心商户等资源,建设了包括全市首家24小时爱心驿站、全区首个新业态劳动者司机之家在内的163个服务驿站,打造“15分钟暖心服务圈”。

  无处不在的驿站,可提供充电、饮水、药箱等多种服务,让“赶路人”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休憩的“落脚点”和“能量补给站”。皇姑区还在部分驿站设置了“心愿墙”,聚焦新就业群体需求,深化服务举措。

  网约车司机张师傅把“司机之家”当成了“据点”:“晚上等单,不用再蜷在车里休息,到这里接热水、泡点茶,歇一歇,跑夜班踏实多了。”

  20余场活动,他们的付出被尊重

  作为新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新就业群体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与传统职业相比,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保障体系也需不断完善。

  为快速高效保障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皇姑区设立全国首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一体化保障中心,开创了一站受理、多元调处、裁审衔接、“立、审、执”全链条贯通的先例。设立以来,已为劳动者追回报酬419.6万元。

  “不到一小时,就拿到了医疗费用差额。”外卖骑手李欣在遇到赔偿难问题的时候找到了区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中心。在保障中心组织下,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外卖公司一次性支付了差额费用。

  年初以来,皇姑区还组织新就业群体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开展联建共建、合作互助等活动20余场,以身边人、身边事带动新就业群体“亮身份”,收获更有成色的职业幸福感和社会归属感,做城市的主人翁。

  记者手记

  暖“新” 彰显城市温度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是“外卖诗人”王计兵笔下的自己,以及千千万万骑手大军。

  由于工作性质就是“在路上”,很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缺乏同事互动和组织归属感。这种“原子化”的劳动模式,容易使人产生身心疲惫。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加完善和系统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测量着城市的温度,也是社会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

  爱心食堂暖“新”餐,全天候爱心驿站,一体化劳动权益保障中心……一项项暖“新”服务,都指向一个目标:缓解城市“赶路人”的疲惫感,让他们的劳动付出被看见、被尊重,让劳动者与城市同频共振,一起向“新”发展。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叶青 受访单位供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城市赶路人 这个城市与你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