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丝线千年 情牵古今

转自:沈阳晚报

  一根丝线,缠绕千年,盘出了中国文化的巧劲儿与温度。盘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曾是旗袍上最精致的点缀,如今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孙光瑶和张茵,两位年轻的盘扣技艺传承人,用她们的双手与热爱,将盘扣从历史的长河中打捞出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她们的故事,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深情诠释。

  初心与梦想:与盘扣结缘

  孙光瑶的童年,是在姥姥的针线筐边度过的。那是一个老旧的藤编筐,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丝线、铜扣和剪刀。每当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姥姥的手指便在光影中飞舞,一根红绳在她手中绕来绕去,眨眼间变成了一朵牡丹扣或是一只琵琶扣。“那时候,我觉得姥姥的手有魔法。”孙光瑶回忆道,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姥姥是沈阳老胡同里有名的盘扣手艺人,谁家嫁闺女都得找她盘喜字扣。孙光瑶记得,姥姥盘扣时总是哼着小曲,手指灵巧得像在跳舞。那些盘扣不仅是装饰,更是祝福——寿桃扣寓意长寿,蝴蝶扣象征爱情,每一个结都藏着深深的情意。

  而张茵与盘扣的结缘,是一次偶然。那天,孙光瑶将姥姥留下的《盘扣图谱》铺在宿舍地上,两人趴着看了一宿。图谱上的纹样栩栩如生:鱼鳞扣藏着“年年有余”,梅花扣冻着“寒香”,如意扣弯钩如月。“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一根线里有乾坤’。”张茵说道。那一刻,她们决定放弃外企的高薪工作,投身于盘扣的传承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让盘扣走进生活

  为了让盘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孙光瑶和张茵开始了大胆探索。她们租了一间小铺面,白天蹲市场找布料,晚上研究如何将盘扣改成胸针、耳环。起初,生意冷清,头三个月只卖出去三对耳坠,还是张茵的妈妈偷偷买的。“那时候真难,但我们没放弃,因为盘扣太美,不能让它断在我们手里。”张茵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倔强。

  后来,她们开始研究年轻人的喜好,结合盲盒、星座、谐音梗等流行元素,设计出了一系列爆款产品。冬奥会期间,她们推出的冰墩墩盘扣钥匙扣,蓝白丝线勾勒轮廓,棉花填充肚子,一经推出便销售一空。去年“绿马”梗火遍网络,她们连夜赶工翡翠色小马挂件,尾巴上盘个“安”字,成为大学生们争相购买的护身符。

  孙光瑶则专注于传统题材的年轻化表达。她设计的《暗八仙》系列,将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笛子等元素缩成米粒大小,藏在盘扣纹路里,配以放大镜销售。结果,中年藏家买去盘手串,“00后”买来当解压神器,市场反响极佳。

  传承与责任:培养新生代力量

  作为盘扣技艺的传承人,孙光瑶和张茵深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新生代的力量。她们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盘扣传承人,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鲁美带学生时,孙光瑶发现,一个男孩用盘扣技法做赛博朋克机械臂装饰,最终获得毕业设计一等奖。“老手艺穿新衣,挺好。”她眼中满是骄傲。张茵则在残联开设培训课程,教聋哑人制作盘扣。其中一个叫小悦的姑娘,以前不敢抬头见人,如今她制作的《竹报平安》书签成了网红款,还开设了抖音号教手语盘扣。

  “传承的核心是让人看到好处。”张茵说,她们通过商业化手段,让乡村妇女在农闲时制作盘扣配件,每月能挣两千多元。同时,她们还坚持传统工艺的“盘、包、缝、编”四道工序,确保盘扣的灵魂不丢失。“去年试过用胶水粘配件,结果客户投诉‘盘扣没魂儿’了。我们连夜全改回手工缝,手指头扎成筛子也认了。”孙光瑶笑着说,虽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定。

  未来与展望:让盘扣走出国门

  对于未来,孙光瑶和张茵充满期待。她们计划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盘扣,将农耕文化融入设计中。“立春扣要能摸出麦苗纹理,大雪扣得透着寒气——难,但有意思。”孙光瑶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张茵则希望将盘扣体验店开进机场、高铁站等公共场所,让旅客在等车时盘个平安扣带走,“文化传播,就得见缝插针。”此外,她们还希望带着盘扣走出国门,举办小型展览,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根线上缠着的中国几千年的巧劲儿。

  孙光瑶和张茵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她们用一根丝线,串联起历史与未来,让盘扣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正如孙光瑶所说:“文化啊,就得让人摸得着。”而她们,正用自己的双手,将这份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记者 徐娜/文 王雁/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丝线千年 情牵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