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普惠托位增加、检验检查结果互通全覆盖……
2025年成都卫生健康领域将有这些变化
探索区县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向康复医院、老年友好医院转型
妇幼机构向妇儿康复保健、慢性病管理、托育服务转型
力争普惠性托位在备案托位中占比提升至60%以上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90%以上
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全覆盖
今年内实现市域内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双向转诊信息化功能平台
探索建立区域药物器械临床试验(GCP)联盟、区域医学伦理联盟、生物样本库联盟等科研支持平台
布局药食同源新赛道,打造“二十四节气”药膳品牌
……
2025年成都市卫生健康工作会在3月7日召开,总结2024年的成果,也对2025年的工作进行部署。已过去的2024年,成都卫生健康工作取得不少亮眼的成绩,2025年,成都市卫健系统又将在哪些地方发力,更好地为广大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在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到了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
打造“健康管家”、前瞻公卫服务
全力做好世运会医疗卫生保障
记者了解到,2025年,成都将探索与教育、民政、经信、社区、海关、志愿组织等合作,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医老协同、医企协同、医社协同、医关协同、医组协同,打造6个“健康管家”服务模式。
“每年秋冬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今年我们将打破秋冬季节性传染病高发、按部就班防控的传统思维,前瞻主动做好‘防、治、康、养’等全流程服务。”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成都将在医疗服务上发力,针对性、前瞻性地精准开展健康宣教、疫苗接种,适时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与疾病防控新闻发布会,并根据传染病特点,开展基层医技能力培训,增强基层医务人员应对能力。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年-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据了解,今年,成都将扎实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诊疗、报告、社区管理、定期随访、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日常随访管理。今年基层公共卫生重点,特别是家庭医生联系重点内容,将向重精管理、艾滋病防控以及“一老一小”、慢性病管理和季节性传染病管控转变。
2025年,世界运动会将在成都召开,作为东道主,成都将全力做好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借鉴大运会成功经验,加强与国家疾控局、省疾控局、成都海关对接,充分应用三级专家联合工作机制,坚持“赛前—赛中—赛后”风险评估和分析研判全覆盖。为在赛事期间做好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全市范围内拟部署60家现场、就近、危重症、专科等保障医院,选派700余名医务人员参与保障。
建立激励机制、探索机构转型
继续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是深化医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优质资源从大城市、大医院转移到基层或者偏远地区,不仅推动分级诊疗的建立,也让老百姓看病就医更便捷。2025年,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仍是成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
记者了解到,为了扩容优质资源,2025年,成都将高效推进59个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实现“空间布局”“专科布局”“强基布局”和“功能布局”的有机融合。落实《成都市优化医疗设施规划布局三年(2024—2026年)专项行动方案》,重点推进市三医院高新分院3月动工、市中心医院4月动工,引导省人民医院东院、中医大附院天府院区年内开工。
于基层而言,人才资源下沉是关键,2025年,成都将探索以薪酬制度改革为牵引,以支付方式等小切口改革为抓手,激发牵头医院和下沉人员两个积极性,以“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联动贯通,真正实现人员、技术、资源和管理的下沉。建立医务人员薪酬、职称评定、职业发展、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推动优质卫生人才资源下沉,以对口支援、“双千工程”、“传帮带”工程、“巡回式”帮扶等,不断实现“优质诊断、分级治疗”。
“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人口需求、疾病谱变化背景下,我们还将研究探索区县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向康复医院、老年友好医院转型,妇幼机构在人口老龄化、生育下降趋势下向妇儿康复保健、慢性病管理、托育服务转型。”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增加普惠托位、推动医养结合
进一步完善人口均衡发展体系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面临这一挑战,在推动生育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
据了解,2025年,成都将落实《成都市托育服务促进办法》,健全普惠优先的托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用人单位办托、托幼一体化等普惠托育服务,力争普惠性托位在备案托位中占比提升至60%以上,每千人口位数不低于4.74个。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出生缺陷防治行动、健康儿童行动“三个提升计划”,持续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提档升级,加强生育友好医院、儿童友好医院建设,打造优质服务链条。推进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和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机构建设,完善出生缺陷防治和干预救助网络。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8‰以下。
在新生儿服务方面,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上线启用“出生医学证明在线查询溯源系统”;职业病防治方面,要强化职业人群健康管理,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扩面、中小微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职业病防治机构提质合规三项行动,推进职业健康医防协同;在老年人健康管理方面,积极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营养改善、痴呆防治、心理关爱、听力健康五大促进行动。加强老年医院和老年医学科建设,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到90%以上。
“我们将支持医疗机构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每个区(市)县至少建成1个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医养结合站点。”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
AI赋能、数字化管理
以一体化理念推动智慧医疗建设
2024年,成都市的智慧医疗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就医一卡(码)通让市民看病就医更方便,更顺畅;一次挂号管三天,节省看病的等候时间,也免去了多次挂号的麻烦;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提高就诊效率,为患者省下重复检查的费用……
“2024年,智慧医疗场景的构建只是一个开始,2025年现有智慧场景将不断扩面,依托大数据,成都还将推出更多、更方便的智慧医疗场景。”据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智慧医疗提质扩面方面,今年,成都将实现市县两级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全覆盖,并逐步联通部省属和民营医疗机构。“信用就医”“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惠民服务场景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便捷群众就医。
去年成都已经推出了双向转诊信息化功能平台,今年将有序推进扩面。目前,该平台已有7个区(市)县、39家医疗机构接入,而今年内,将实现市域内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联动部省属医院制定双向转诊规则流程,完善激励机制,以医疗资源的“抱团”释放大效能。
2025年开年,DeepSeek接入潮掀起,AI助力,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医疗领域也不例外。成都也将推广人工智能、机器人“进医院”,以AI赋能智慧医院建设。2月13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在全市率先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推动了医疗智能化发展,提升了服务质量。
除此之外, 2025年成都还将着力推动在蓉高校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附属、教学、研究医院,重点抓好四川大学合作并共建高水平医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绩效考核(国考)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实现市级医疗机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成立专家库、建立科研支持平台
奠基助力高新医疗产业发展
医疗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在医疗科技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能为经济发展助力,前沿科技发展也会反哺临床医疗,最终惠及老百姓。2025年,成都将高新医疗产业的发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记者了解到,2025年,成都将推进“委校联合创新基金”模式进一步提质扩面,推动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形成从临床需求提出到药械发明创造、推广应用、反哺产业的创新闭环。力争今年3月底前成立专家库,创新制定细胞和基因治疗工作规则、标准和流程,打造全国前沿医疗服务示范地,全力为成都生物医药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同时,成都将探索建立区域药物器械临床试验(GCP)联盟、区域医学伦理联盟、生物样本库联盟等科研支持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推动创新药进院机制、公立医院药械设备采购清单发布机制、川渝采购联盟机制落实,推动创新药械快速、顺畅入院和“本地造、本地用”。
医疗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助力。2025年,成都将进一步搭建校地院企交流平台,有效组织、整合、撬动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医院等优质资源联动形成生态,助力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建圈强链。制定印发《成都市中医药产业建圈强链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举办成都市中医药产业建圈强链供需平台大会、药膳产业孵化大会,开展校地院企“进园挖宝”系列活动。
“在中医药产业方面,我们将布局药食同源新赛道,打造‘二十四节气’药膳品牌,推动‘中医药食同源’首次融入2025年全国糖酒会及2025年春糖季促消费系列活动。”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探索建立成都与深圳、珠海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在基金、项目孵化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推动成都中医药出川出海。深化建设公园城市中医药表达示范点位、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营造“中医药+康养旅游”等中医药特色健康体验消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