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孩子们自信满满。
孩子们参加“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展演,并获得好成绩。
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的小演奏家们登台演出。图片均由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提供
“组团式”支援帮扶结硕果
近年来,青海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对口省市、有关学校开展支援帮扶,由援青省市36所一流学校“组团式”支援帮扶6州17所中学。积极拓展“组团式”帮扶模式,巩固拓展对口支援成果,提升帮扶支援实效,高规格召开教育援青工作会议。通过对口支援,青海高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提升。
2019年以来,各援青省市先后安排帮扶资金14.8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78个,建成了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等一批援青特色品牌项目,并将9名援青高中校长特聘为青海省教研专家,合力开创了教育援青工作“多级互动、广泛参与、扩围提质、升级加力”新局面。省内选派1000余名支教教师和支教研究生团队赴各市州开展支教帮扶,促进校际交流共建,提升受援地区“造血”能力。
◎西海全媒体记者 莫青
果洛少年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
2月28日,开学伊始,果洛藏族自治州青少年管乐团的孩子们已经投入到训练中。这个管乐团的孩子全部来自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今年,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能去上海音乐学院学习。
这支青少年管乐团成立的时间不长,却在祖国多地唱响了民族团结之歌。去年,在“中华杯”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展演闭幕式上,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应邀登上舞台,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缓缓响起,旋律悠扬,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那片遥远而神秘的高原。
紧接着,乐团奏响了著名史诗《格萨尔》选段《赛马称王》的原创音乐作品,节奏激昂,气势恢宏,展现出果洛作为著名史诗《格萨尔》文化发源地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气节。
演出现场掌声久久不息,那一刻,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对音乐的诠释,更是对故乡青海果洛的真情流露。
说起这支青少年管乐团,上海援青教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长常途侃侃而谈。“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作为中国首支藏族青少年管乐团,由上海音乐学院援青团队发起组建,2023年12月27日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成立。管乐团成员均为藏族学生,其中年龄最小的12岁。”常途说,虽然果洛州地处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寒地区,但果洛学子对音乐梦想的追求和喜爱,令他们愿意克服万难,坚定地行走在这条饱含上海和青海两地情谊,以音乐为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质美育新赛道上”。
在中国第十七届优秀管乐团展演和国家大剧院“从黄河到长江”的演出中,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获得佳绩。玛青才让是管乐团的一员,拿起鼓槌的他格外自信,回忆起两年前初次接触乐器,他腼腆地笑了。
“刚开始都不知道鼓槌怎么拿,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慢慢掌握了要领,后来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也来指导我们,我的收获很多。走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是我最难忘的事情。从那天起,我就在想,如果以后也能考入音乐学院该有多好。毕业后,我一定会再回到故乡,当一名音乐老师。”说起这些,玛青才让坚定且自信。
孩子们的努力也让指导老师动容。“参加比赛是在2024年5月,孩子们从零基础开始,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练习、排练。识谱对他们来说都很困难,孩子们就用自己的方法在五线谱上标记。同学们每天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争分夺秒地排练,没有一个孩子喊苦喊累,最终参加展演还获了奖。”果洛州青少年管乐团常务副团长赵佳宜说。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我有幸向总书记介绍学校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教育公平,始终牵挂着来自牧区的孩子们。孩子们的成长进步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常途说。
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是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背景下由沪青共建的一所完全中学,是为了满足22万果洛各族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建设的学校,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15年来建成的最大单体项目,学校总投资1.45亿元。学校面向果洛州6县招生,5年多来已有1760名果洛学生入学就读,其中约70%的孩子为牧民子女。
学校在2018年尚未建成时就加入上海大同教育集团,充分利用大同教育集团成员校的优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双向组团”和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大同教育集团先后组织17批88人次的优秀教师来校开展点对点专题培训,学校也组织46人次教师赴大同教育集团跟岗学习。学校开办5年多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效,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行走的课堂研学活动等,增强学生“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常途校长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能有更多的牧区孩子,在经过上海音乐学院专家团队携手青海本土专家专业训练和指导后,走上音乐发展的道路,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未来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将所学所得传授给更多的孩子,为果洛州的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