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架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桥梁”
□本报评论员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指明四个着力点,其中之一,就是“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从2024年全国两会,明确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到今年的“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这意味着,要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就势必要把握好创新与产业这一组辩证关系,让二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
“无缝对接”,代表的是一种高度匹配、流畅转化的状态。这也意味着不仅要抓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的工作,也要把创新链、产业链间的“桥”架得更好。
要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必不可少。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有目共睹——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飞夜空放“赛博烟花”,人工智能开源大模型引发世界热议……一系列科技成果接连亮相的背后,正是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链的生动写照。
今年全国两会政协会议新闻发布会指出,2024年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深融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不是独立于产业之外的创新,要着眼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才能既多出科技成果,又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融合发展,就必须聚焦企业需求和市场导向,以专业平台、专业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以中试平台为例,2024年全国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超过2400个,已有超过1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中试活动。仅成都一地,就已建成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69家,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余个,助力中试项目获得融资超25亿元,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我们做好践行者、推进者、维护者,实现更多“从0到1、从1到N”转化跨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为笔,高质量发展将绘就更美好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将迈出更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