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时报
在2025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厅,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在回应社会各界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关注时,以DeepSeek的崛起为案例,阐释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创新性与包容性。
DeepSeek的突围并非偶然。这家坚持开放开源技术路线的科技企业,通过技术共享与全球开发者共建,不仅重塑了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更揭示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逻辑,即在核心技术突破的同时,注重构建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从芯片研发到算法优化,从数据共享到场景应用,中国科技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这种创新模式的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反映了中国对创新价值的重新定义——创新不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竞争。
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勾勒出中国科技包容发展的多维图景。从关于优化科普资源配置的提案,到将人工智能纳入职业培训体系的提案,再到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创新联合体的呼吁。他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就是科技发展不是少数人的竞技场,而是全民参与的事业。从民营企业的灵活创新到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从政策资金的精准滴灌到资本市场的耐心陪伴,中国正在构建“国有资本引领、社会资本活跃、创新主体辈出”的包容创新生态。这种生态的构建,既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源于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智慧。
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科技发展始终保持着对人文价值的坚守。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治理“AI换脸拟声”侵权的建议,关于“可信AI”体系构建的提案,都彰显着对技术伦理的深刻思考。更值得关注的是,科技适老、科技助残等议题成为两会焦点。通过制定适老数字健康标准、推广无障碍智能终端,中国正以科技赋能特殊群体,践行“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理念。这种将技术创新与社会公平相融合的实践,赋予了科技发展更深层的人文价值。中国科技发展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展现出大国担当。在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前沿领域,中国同样秉持“负责任创新”的态度,将技术发展与人类福祉紧密结合,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回望中国科技发展的来时路,其轨迹清晰可见。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从模仿创新到源头创新,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是开放包容的创新基因。当DeepSeek的开源代码在全球开发者社区流转,当国产算力平台支撑起千万级用户的智能体验,当AI技术走进乡村课堂、服务银发群体,中国正在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