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伊始,汽车行业的竞争已然硝烟弥漫。比亚迪率先宣布全系搭载“天神之眼”智驾系统,2月底特斯拉宣布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功能入华,而新势力们也纷纷亮出城市NOA落地路线图,中国市场新一轮智驾风暴已然掀起。
在这股汹涌的智能化浪潮下,一个关乎产业未来的深刻命题正在浮出水面:占据全球汽车保有量95%的燃油汽车,如何在智能化浪潮中延续进化?这场动力革命与智能革命的交汇,正在深度重塑百年汽车工业的竞争法则。
燃油车的智能化:困难的必答题
在续航补能与驾驶体验的维度上,“烧油”和“耗电”或许各有千秋。而在智能化领域,新能源汽车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2024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连续5个月突破50%。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价格区间,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配置(L2级智驾+智能座舱+车联网OTA)的渗透率更是高达85.52%。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在智驾技术方面的布局仍在扩大,一方面“向上”,向着更高级别的L3级智能驾驶冲击;另一方面“向下”,已有多个品牌宣布在年内将L2技术普及到更低价位的车型中,进一步挤压非智驾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卷智驾”的策略并非仅为了制造营销噱头,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功能的重视程度确实在快速攀升。据咨询机构J.D.Power调研,“智能驾驶功能”在消费者购车决策过程中所占的权重,已从2020年的12%跃升至2023年的35%,成为仅次于续驶里程的第二大考量因素。因此无论动力来源,智能驾驶已成为各家车企2025年新产品的必答题。
而燃油车在智能化进程中表现得迟缓与保守,追根溯源,这本质上是由其技术路线所导致的被动局面。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总监邓国辉指出,由于燃油车的动力总成是由发动机和变速箱构成,其非线性的动力输出特性,使得燃油车智能驾驶系统的联调周期长达电车的5倍,控制精度调优周期更是电车的8倍之多。反观新能源汽车,其全电气化的集中式架构能够实现毫秒级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在数据处理效率和动力输出控制上具备天然的优势。
此外,燃油车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棘手难题。例如,燃油车传统的以12V蓄电池为核心的供电系统,无法满足中高阶智能驾驶所需的长时间、大功率电力供应,并且高算力芯片的散热也需要重新设计空调系统。同时,燃油车的动力输出曲线必须调校得足够平顺,动力输出反馈的迟滞不仅可能导致驾驶体验不佳,甚至无法通过法规审核。
面对如此劣势,燃油车智驾技术在稳定性上也亟需提高。据央视报道,中国质量协会的测评显示,在其测试的2024年销量较大的100个品牌车型中,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涵盖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的故障或问题次数为27次,而燃油汽车则高达85次。这更进一步凸显了燃油车在智能化技术成熟度方面的不足。
落地与追赶:如何打破技术宿命论
尽管燃油车在智能化转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毫无机会。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燃油车的市场渗透率恢复到58.5%,环比提升7.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表明在政策过渡的周期中,燃油车凭借技术底蕴、价格策略以及适应特定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且不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当诸多燃油品牌在面对技术鸿沟望而却步时,一汽-大众所发布的全新探岳L却将“智能油车”作为自己的核心卖点。3月1日发布的新款探岳L搭载了与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共同打造的IQ.Pilot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成功实现了L2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在燃油车上的落地,为燃油车的智能化转型新添一笔。
在探知硬件上,全新探岳L的“9V5R12U”(9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实现了对主流L2智驾配置的超越。在功能上,智驾功能覆盖了用户日常驾驶的高频场景,包括智能拨杆变道、智能加塞应对、智能避障、大曲率弯道车道高速保持、大车避让以及自动泊车等功能,实现了L2智驾功能的“油电平权”。
相较于产品的发布,更加受行业关注的是一汽-大众所宣布的“三步走智驾路线图”。据邓国辉介绍,其智驾1.0可以覆盖全国90%的城市路段和95%的高速路段,全新探岳L便是此阶段的成果;智驾2.0则是达到95%的城市路段和100%的高速路段覆盖,预计在今年9月份上线;智驾3.0则将实现城市路段和高速路段的100%全覆盖领航,计划在2026年落地。
如果该战略的各阶段目标能够如期达成,可以说一汽-大众基本实现了燃油车在智驾上对行业主流水平的追赶,并且为追赶行业领先水平打好了基础。
虽然1.0水平的智驾与行业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但Q.Pilot智驾系统的“敢用”属性是一汽-大众的信心所在。其将传统制造时代的“超严苛标准”延续到智驾系统开发中,系统在经过包括1500天动力转向冗余测试、15万公里认证里程后方可交付。充分体现一汽-大众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追求的同时,也证明了传统制造巨头在新的市场竞争中仍然保有机会:智能化并非某种动力的专属,“高机械素质+数字智能化”的融合,或许能够成为未来燃油车“双轮驱动”的新范式。
重构合资价值:德国标准+中国速度
在过去,合资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引入先进造车技术,开拓中国市场”。而步入新时代,合资逻辑已悄然发生转变,如今是德系制造标准与中国创新速度的深度交融。借助与本土科技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合资品牌在坚守严苛质量标准的同时,得以加快智能化发展步伐。
以全新探岳L为例,一汽-大众联合卓驭科技、科大讯飞、华为等构建的技术生态体系,通过协同开发模式有效控制研发投入和效率,而计划于今年9月落地的智驾2.0端到端大模型,或将成为燃油车追赶智能化进程的关键节点。
从产品到营销,都能看到一汽-大众在尽可能地贴近中国市场。空间上,车型以4695mm车长和2791mm轴距构建同级中的空间优势,搭载融合奥迪A8座椅支撑技术与中国用户适配改进的云感座椅系统,配合三区空调、空气净化及哈曼卡顿音响配置,构成了对消费者追求舒适体验的答卷。智能座舱上,全新探岳L以“5 + X”的5屏多模交互系统为核心,力求打破市场对燃油车的固有认知。定价和营销上,全新探岳L发布即采用当下热门的“一口价”模式,将过去的终端降价摆在明面,降低了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驾乘体验上,“德国标准”的动态性能一直是德系车的优势所在。全新探岳L底盘系统经过7轮中国专属调校,在200km/h时速时依然可达±2cm的车身动态控制精度。转向系统的千余项参数校准形成算法驱动的操控体系,体现了传统车企的机械素质与数字技术融合对于驾乘体验提升的重要性。配合8000公里复杂路况测试与10万公里耐久性验证,以及多批次整车碰撞实验,一汽-大众延续了高于行业基准的安全冗余系统。
全新探岳L将“德国标准”引入智能系统开发,借“中国速度”实现产品创新升级。这表明,燃油车的挑战并非动力形式的存废,而是能否把百年制造底蕴转化为智能时代的差异化优势。内燃机曾开启二次工业革命,如今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升级,再度印证汽车行业变革的本质:智能化的意义并非追求动力形式的胜负,而是对用户价值的永恒实现。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