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热议!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科教新风向 | 聚焦全国两会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我国科教领域哪些新风向?两会代表委员对未来我国科教事业发展有怎样的建议?《中国科学报》采访了多位科教界代表委员。

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最近大家都在讨论DeepSeek,它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来自一支“青年军”的创造,非常鼓舞人心。我想这启发我们,一定要回答好“如何用好、支持好青年科技人才”这个时代命题。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等。这都是重要的改革方向,给了我们很多指引。我们要落实好这些工作,特别是围绕建立一个注重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工作实效,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不断改进、持续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人才是科研机构发展的关键,是核心生产力和竞争力所在,在科研创新中起首要作用。我非常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DeepSeek、《哪吒2》都是年轻人的创新。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独到见解,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让他们为国家、为科技发展贡献力量。不过,也要注意适度而为,不能给年轻人过多压力和干扰,以免影响他们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青年科技人员充满创新活力和工作激情。要优化让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培养实现颠覆性的“从0到1”创新人才,就要营造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和“异想天开”的创新文化,激发这个群体的创新潜力,让他们敢于问难问题和真问题,并能够迎难而上、穷追猛打,直至攻破。这样他们才会成长为学术大师,开疆拓土,推动原始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制高点。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曹晓风:我们要利用好新型举国体制,找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科研攻关。在近年的发展中,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很多先进技术和成果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对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意义重大。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让很多人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詹文龙:基础研究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纯科学的基础研究,另一类是面向应用的基础研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基础研究”应该具体表述为“面向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

对于面向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稳定性支持很重要。如果竞争性经费占比太高,缺少稳定性支持,那么科研人员就得整天忙着申请经费,为了生存做一些“小而散”的课题,无法聚焦面向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增加稳定性支持,相当于国家给予其信得过的科研单位或科学家个人以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更安心地完成科技创新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与此同时,在基础研究中,竞争是必要的。当前我国的创新局面与过去有很大区别。过去做的大多是查漏补缺的工作,如今在很多领域走进了“无人区”。很多科学技术研究都有不确定性,此时方案之间的竞争或科学上的争论十分必要。因此,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需要适度提升稳定支持的占比,同时加强对竞争性经费相关课题竞争过程的管理

蔡荣根:报告提到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是我们一直以来呼吁的。科研经费如果竞争性太强,会极大占用科学家的科研时间,严重者甚至会破坏科研生态。而做好这其中的平衡,既能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又能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中。另外,报告提到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我认为,需要在对平台、项目和人才的支持上寻找一个合理比例,并以此为抓手调剂、保障基础研究的组织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再次提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明确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曹晓风:从2025年任务来看,科技发展风向之一是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生物制造为例,这与我所从事的生物农业、生命科学紧密相连,我们需要深入解读其内涵,开展为产业服务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蔡荣根: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不难看出,国家迫切希望企业切实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今年杭州“六小龙”的涌现,恰恰说明企业是有创新基因的。要在国家科技项目、资源支持方面给民营企业留好参与入口,激发它们的创新活力,让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作贡献。事实上,科技部和一些省市专门部署过企业主导或参与的重大科技项目,今年报告中专门提到这一点,我挺欣慰。

文章节选自《科教界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科教新风向

记者:倪思洁 赵广立 冯丽妃 李晨

责任编辑:宋同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热议!政府工作报告里的科教新风向 | 聚焦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