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班组天地丨太“热血”了!你想加入吗?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有一个名字

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这个名字叫雷锋

有一种精神

一代代弘扬和传承

这种精神叫雷锋精神

在基层一线

有这样一些“热血雷锋”

撸起袖子无偿献血

点亮了无数人的生命之光

在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

让我们倾听这群“雷锋”的故事

倾听来自“雷锋”的召唤

化验员黄钧:温暖可以像血液一样流动

坚持17年无偿献血,总计献血213次,献血量达90800毫升,相当于20个成年人全身血量的总和。先后6次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3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他就是49岁的黄钧,中铝山东有限公司技术应用中心质检三室固体班化验员。

2007年那个寒冬的淄博街头,一辆流动献血车的广播里传来O型血告急的消息。那一刻,他仿佛听到急救室里生命微弱的呼唤,一个箭步跨进献血车,卷起了袖管。400毫升的鲜血缓缓流出,化作了延续生命的火种。

自此,这位普通的化验员开启了每月两次血小板捐献的非凡旅程。为消除家人顾虑,他收集了20余份医学报告,证明科学献血的安全性;为保持最佳献血状态,他坚持每天5公里慢跑,将体脂率常年控制在18%以下。

每逢周末,淄博市中心血站总会迎来一对特殊的搭档——黄钧手持宣传册讲解献血知识,女儿黄小暖则为献血者递上一杯杯温热的红糖水。“爸爸教会我,温暖可以像血液一样流动。”14岁的黄小暖已经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00小时。这对“热血父女”的组合,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们的心田。

2019年的寒冬深夜,寂静被一通紧急求血电话打破。“产妇大出血,急需血小板!”刚下夜班的黄钧顶着风雪打车驰援,献出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为病人手术赢得黄金抢救时间。这样的紧急驰援,17年间他完成过20余次。“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就像消防员待命!”黄钧笑称自己是“热血119”。

作为有着19年党龄的老党员,黄钧在新冠疫情期间组建“热血逆行者”志愿车队,保障医疗用血供应。在社区“时间银行”里,他存储了1498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为白血病患儿募捐时,他自创“爱心拼图”活动,带动好多家庭参与捐赠。正如他所说:“每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这是共产党员的天然使命。”(张开亮)

工程师李军:“血脉亲人”必须守望相助

39岁的李军是株洲机务段的一名工程师,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拥有AB型RH阴性稀有血型的“熊猫侠”。这种被称为“熊猫血”的血型,全国仅有不到万分之三的人携带。而李军用这份“生命馈赠”,在十八年间跨越山海,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点亮生的希望。

2009年7月的一个傍晚,李军接到一通来自吉首的紧急求助电话:一位车祸患者因脾脏破裂大出血,急需“熊猫血”。他当即放下碗筷,挎上应急旅行包,挤上火车站了一整夜,次日清晨抵达后,直奔血站献出400毫升血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这样的场景,在李军的生活中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一切始于大学时代。彼时刚满18岁的李军第一次参加无偿献血,被检测出是稀有血型。血站工作人员的郑重告知让他意识到:“我的血能救人命!”自此,他潜心学习血液知识,加入中国稀有血型联盟,担任南昌稀有血型QQ群主。他说:“我们这类人就像‘血脉亲人’,必须守望相助。”

18年来,他走过南昌、吉首等6座城市,累计献血3300毫升。而集齐全国所有城市的献血证,成了这位“热血行者”最浪漫的梦想。他用18年的坚持证明:稀有血型不是命运的桎梏,而是传递大爱的纽带。(许彬)

经营计划专员吴巧惠:保护他人很美好

如果不是一次徐州市血库告急,单位志愿者集体前往献血屋进行义务献血,同事们谁也没想到身边藏着一个“雷锋”——一位轻声细语、文文静静的女生居然一直在默默献血。

她叫吴巧惠,是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上海维管处徐州维管段经营计划室员工。自2011年起,她已经坚持献血14年,累计献血6400毫升。

吴巧惠的第一次献血是在大学校园。当时学校统一组织献血,她二话不说就上了献血车。“有种被成人世界认可的成就感。第一次直接感受到自己也可以这样去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她说,“这也算是我给自己的一次‘成人礼’。”

“仪式感”过后,她并没有停下来。“起初也有过犹豫,听到过很多关于献血对身体不好的传闻,但是家人很支持,觉得我这样去帮助别人很牛!而且我每次无论经过哪个献血屋,看到献血的人都很多,这让我坚信了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坚持。”

此后,她基本上每两年献血3次。为了保持这个频率,她甚至定好日历提醒。这中间也有例外——因为生孩子,停了3年。

2019年5月是她产后第一次献血。当时不到3岁的女儿见证了妈妈献血的场景。“还没开始抽血呢,刚看到医护人员给要我扎针,她就哇哇大哭。她挡在医护人员面前,抱着我不放,说要保护我,不让我被扎。”

但也就是这次,吴巧惠更坚定了自己献血的决心。“每个人都有想保护的人。你看孩子这么小都知道尽力保护我,而我能通过自己的这个举动保护到他人,我觉得是件很美好的事。”

今天中午,吴巧惠进行了第17次献血,女儿全程随行并见证了妈妈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里的一员。她说:“妈妈又能救更多人了,我感觉我妈妈是超人,很厉害!”(廖娜)

后勤职工李纯洁:让血液保持最优质量

在冀中能源集团梧桐庄矿综合办公室后勤班组,有位青年坚持无偿献血12年,至今已献血107次,累计达到42800毫升,并在2023年7月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让一个4岁的生命得以延续,他就是两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李纯洁。

2013年,25岁的李纯洁初到班组就听说同事常润喜十年如一日坚持献血,便也跑到献血点第一次捐献了全血。他回忆说:“我就想着常哥做的事我也能做,可以帮助别人,甚至挽救生命,我感觉做什么都是值得的。”

此后,定期献血成了李纯洁生活的一部分。他每天清晨坚持10公里长跑,在日常饮食里拒绝高油高糖高盐美食的诱惑,并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只为让血液保持最优质量。

“因为坚持献血,我和常哥成了好朋友,我们每天一起跑步,定期一起去献血,他还指点我饮食寝居上的一些注意细节,坚持献血的信念愈发强烈。”李纯洁说。

2019年6月3日,李纯洁捐献的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1年2月21日,他加入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队伍。2023年4月10日,他得知其造血干细胞与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配型成功。“当时觉得十分激动,这是十几万分之一的概率!”李纯洁迫不及待地回复了那句“我愿意”。

“纯洁的事迹激励了我,公益事业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希望我的血液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渡过难关。”该矿综掘二区运料班职工李海波在2023年被测出为罕见的“熊猫血”后,毅然加入献血队伍,至今已经完成4次无偿献血。(索晓磊)

运用车间职工陈杰:何必吝啬自己的血液

2003年第一次献血,截至目前累计捐献全血13次,成分血35次,点亮约94人的生命之光——3月5日一早,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东车辆段徐州上行运用车间职工陈杰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由徐州市中心血站颁发的电子献血证,在学雷锋纪念日这天号召大家一起参与无偿献血。

“老陈,我们班工长,大爱之举。”“陈杰,好样的,向你学习。”点赞、评论接踵而至,瞬间霸屏。

陈杰的无偿献血之路始于2003年。“第一次献血是偶然路过血液中心门口,志愿者向我介绍献血知识,然后我就决定去试试。”

从那以后,无偿献血成了他每年的固定“打卡”项目。“既然献血无损身体健康,还可以拯救生命,又何必吝啬自己的血液呢!既然身体允许献400毫升,又何必献200毫升呢!”朴实的话语映射出陈杰的义举善心。

“捐献血液对身体没有伤害,我身体很健康。希望大家都能打破陈旧观念,加入光荣的鲜血队伍,为生命之火续航。”今年50岁的陈杰说。(胡献龙)

生产主管李红雷:争取多攒几个无偿献血证

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管具公司钻井工具制造厂生产主管李红雷的抽屉里,放着13本无偿献血证,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东西。

“为大家献血,也算是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李红雷说。

从2010年开始,李红雷已经献血28次,累计献血量达到5600CC。前段时间,濮阳市中心血站还为他申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不过,李红雷坦言:“有没有奖都可以,我依旧会继续尽自己的一份力。”

其实,李红雷还是一名特殊的献血者——拥有“熊猫血”。2015年的一天,他刚献完血没多久,接到了开封市中心血站的电话。“血站的工作人员说我是‘熊猫血’,有一特殊患者与我的血型相匹配,希望我能够再次献血,帮助这名患者。”李红雷随即前往血站献血。

自此,他隔一段时间就会献一次血。在他的带动下,周围的一些朋友和同事也成为“热血青年”。

“我这13本无偿献血证还是有点少,我争取在我还能献血的时候,多攒几个无偿献血证。”李红雷说,他希望爱心能够接力下去,让更多陌生人感受到这点爱。(魏园军 于德伟)

线路工马聪:要坚持献到60岁

56岁的陈军是国铁郑州局郑州高铁基础设施段新乡东高铁综合维修车间的一名高铁线路工,已经坚持献血13年,献血将近20次,累计捐献全血7000余毫升。

2008年,汶川发生5·12大地震,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支援灾区。陈军主动报名无偿献血。自此,他与献血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平日里格外注重饮食和睡眠,只为确保血液质量不受影响,随时准备应急献血。

2015年5月的那次献血,让陈军记忆尤为深刻。当时他正在京广线施工,突然接到新乡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救急电话,得知血液告急。陈军立刻请假赶往血站。

“救命永远是头等大事。一想到我的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一个患者的生命,我就特别激动,也感到自豪。”陈军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无偿献血是一种奉献,也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慰藉。我是B型血,这种血型在人群中占比不算高,只有24%,临床上却经常需要。”

时光匆匆,回顾与无偿献血相伴的漫长岁月,陈军感慨地说:“经常献血的人可以献到60岁,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一定要坚持到60岁!”(黄亚庆 许仁敬)

装卸工李国庆:将心比心

李国庆是安徽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装卸车间职工。16年来,他坚持义务献血18次,累计7200CC。

对于16年前的第一次献血,他记忆犹新。2009年10月的一天,李国庆在社区附近锻炼完身体后,看到街边停放一辆流动采血车,并有护士在派发献血宣传单。李国庆了解到,适当献血不仅增强骨髓造血的功能,还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重要的是还能挽救他人生命。“当时也没觉得献血有多么崇高,就是想到有患者需要用血,而自己正好符合献血条件,就去献了。”

当第一次踏上无偿献血车、挽起袖子时,李国庆多少有点紧张,但是自那次献血后,他并没有感觉到身体有啥不适的感觉,反倒觉得很有精神、浑身上下很有力气。想到用自己的血液能够救助患者,而且对自身又没有坏处,李国庆决定以后每隔半年时间就去献一次血。

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确保在献血时顺利通过体检,他平时特别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不沾烟酒,清淡饮食,休班之余,喜欢爬山和骑行。

“献有限的血,拯救无限的生命”是他的信念。“如果大家都不献血的话,血库告急,急需输血的患者谁来救助?如果需要用血的是自己的亲人呢?”李国庆说,“今天我献血救助他人,将来他人也会救助自己,将心比心。”(肖震)

列检工长林江波:献血是一种社会责任

3月5日,在钦州市第九小学,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沿海铁路公司防城港车辆运用段钦州港运用车间列检工长林江波向该校师生介绍献血常识。

作为一名有着17年献血经历、献血次数高达81次、血量高达31400ml的“老人”,林江波对献血的相关知识可谓烂熟于心。

他参加献血的起因是有个亲人由于地中海贫血在11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从那时起,献血可以救助他人生命的种子就在他的心里种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各地血库血源紧张,林江波开始献血并坚持至今,还在2010年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9年,林江波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成为钦州市第8例、全国第8739例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捐献成功后,林江波收到了患者亲手写的感谢信。“当我查出白血病的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彻底发生了改变,无情的病魔把我推向了恐怖无尽的深渊……很感谢你的善举,因为你,让我们这个家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封来信,让林江波知道原来他们两人不仅HLA配型相同,还同是80后,都是孩子的父亲。林江波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价值和意义。他意识到,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

闲暇时间,林江波参加钦州港红十字会举办的各项活动,走进企业、学校开展公益宣传,不断壮大身边的献血队伍。2021年,他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温易松 罗婕 蒋杰斌)

砌筑工李超:这都是举手之劳

“虽然很多同事给我点赞,说向我学习。但是说真心话,这些都是举手之劳,我只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些能帮助别人的事,希望这个社会充满正能量。”3月4日,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炉业公司砌筑工李超这样说。

今年41岁的李超已经坚持无偿献血19年,累计献血10400毫升,获得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特别奖、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等荣誉,被称为"职工身边的活雷锋"。

2014年,他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196毫升,为白血病患者延续生命。

一个善举,拯救的是一个生命,挽救的是一个家庭。他还主动参与白血病患者募捐活动、深入山区为留守儿童送温暖、向新阳光爱心病房学校项目捐款……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滴滴热血诠释爱心。在李超的影响带动下,他身边的朋友、同事也逐渐加入了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屈联西 郑金磊)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394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班组天地丨太“热血”了!你想加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