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秦巴深处的生灵草木
——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3月3日下午,伴随着密林深处的阵阵鸟鸣,记者走进汉中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治中心。工作人员王凤平端着一盘切好的鲜肉,准备投喂笼舍里的苍鹰、鵟。
“这只野生鵟被发现时双腿已受重伤,经过一系列救治和照顾,目前已逐渐恢复。”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李超戴着防护手套,缓身走进笼舍,仔细查看鵟的恢复情况。
汉中市野生动物收容救治中心于202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建设管理的专业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场所。经过救治的野生动物恢复野外生存能力后,工作人员将其放归野外,丧失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动物将成为救治中心的“常驻居民”。
“前两天,我们刚刚放归一只野生朱鹮,群众发现时它的翅膀受到创伤。经过我们的精心治疗,朱鹮很快恢复了飞行能力,现在已经重回家园。”李超说。
今年是李超在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的第四年。这几年,他和同事经常半夜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深夜驱车到现场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
密密麻麻的救治记录诉说着他们工作的艰辛:2024年,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救治野生动物共计650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7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3只。
汉中地处秦巴山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18种,列入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74种。近年来,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不断细化措施、系统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与日常管理,构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在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了20年的陈亮是同事口中的“狙击手”。获得这一称号,是因为每次遇到需要麻醉的大中型野生动物,都由他使用麻醉吹管在远处进行“狙击”麻醉。
“每次出去我都是‘一发必中’。”陈亮笑着说,自己是团队里唯一的退役军人,肺活量最大,这项工作干起来得心应手。
每次外出救治野生动物,都是陈亮和李超搭班子。救助车后备箱放置的防护手套、抓捕网、麻醉吹管、麻醉药剂、急救用品是他们出行的必备物品。
“近两年我们接到的群众求助电话更多了。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越来越强,我们救助的野生动物也逐年增多,这让我们在工作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陈亮说。
不久前,秦岭地区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秦岭石蝴蝶野外回归(三期)取得显著成效,汉中市野生秦岭石蝴蝶近1.2万株。看着回归野外的秦岭石蝴蝶长势越来越好,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站长李耘满心欢喜。
“秦岭石蝴蝶在国内仅汉中地区有野生分布,1981年被植物学家王文采发现并命名。此后30多年,国内众多科研院所、研究机构多次调查均未发现其野生居群。”李耘介绍,2013年以来,工作人员相继在汉中勉县和略阳县发现秦岭石蝴蝶野外分布地2处800余株。
秦岭石蝴蝶被重新发现后,汉中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联合陕西理工大学,组成保护拯救团队,先后攻克了秦岭石蝴蝶人工繁育、野外回归技术难关,培育形成超过1万株规模的人工培植种群。
“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多期秦岭石蝴蝶野外回归活动,累计回归人工培植植株1.5万株。秦岭石蝴蝶野外分布地在略阳县、勉县的基础上,新增汉中市汉台区、城固县、洋县、佛坪县4个县区,野外植株近1.2万株,摆脱了濒临灭绝的窘境。”李耘介绍。
2022年,秦岭石蝴蝶保护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2022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近年来,汉中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稳定增长,朱鹮野生种群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增长到了如今的1万余只,过去难得一见的中华秋沙鸭、卷羽鹈鹕等也频繁在汉中出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秦岭石蝴蝶野外种群数量由重新发现时的不足200株增加到万余株。
“获得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荣誉称号,对我们团队来说是激励更是责任。我们将坚持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将雷锋精神贯穿于日常工作中,扎实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湿地资源保护,深化科普宣传工作,让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李耘说。
记者 段承甫
“我们救援的,是不被灾难打断的人生”
——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安康支队白河大队大队长李治
“当时被困司机带着哭腔说‘想孩子’,我赶忙掏出手机让他给孩子打个电话。那一句‘等爸爸回家’,触动了现场所有人。”3月5日,面对记者采访,李治回忆起那次惊心动魄的救援,心情依旧难以平复。他说:“我们救援的,不只是一条生命,更是不被灾难打断的人生。”2024年1月10日,白河县茅坪镇一村道发生山体滑坡,路过的一辆车被埋,两人被困。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安康支队白河大队大队长李治带队率先赶赴现场,发现消防车无法抵近,他便带领队员背负救援器材,徒步上山。
事故现场环境复杂,一面是不断滚落碎石的山体,一面是悬崖。由于作业空间狭小,李治带领队员爬进挤压变形的车体,徒手将被困人员平安救出,让被困司机兑现了电话里的承诺——“等爸爸回家”。
李治2009年6月入伍。入伍以来,他在榆林、西安、安康三地消防救援一线工作了15年,参加灭火救援战斗1200余次,成功解救被困人员241人,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
2012年3月,李治随陕西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援建官兵进入玉树灾区,担任玉树州消防支队新建区执勤中队中队长。在灾区4个多月时间里,他率领全队官兵克服高寒缺氧、资源匮乏、吃水困难、用电紧张等诸多困难,白天为群众搭建板房,夜里轮流值守。
当年3月16日,三江源报社突发大火,李治带着队员顶着剧烈高原反应冲进火场,抢救出大量珍贵的地方史料。“火灭了之后,当藏族阿妈捧过来一碗热酥油茶,我的手抖得接都接不住,但心里滚烫滚烫的。”回忆起在玉树的经历,李治激动不已。
“我带一班先上。”这是李治最常说的一句话。在火场上,他每一次挺身而出,都饱含着守护百姓平安的炽热情怀;他每一回逆行冲锋,都闪耀着保卫群众利益的责任光芒。
2016年12月11日,西安市西大街五环商场失火,烈焰吞噬了整个大楼。李治徒手攀上二楼雨棚,抡起腰斧砸碎玻璃窗。“火舌喷出的瞬间,我直接把水枪塞进缺口,那感觉,就像用身体堵住了火山口。”事后,同事们都戏称他是“人形喷水枪”。
“每次听到群众喊‘消防队来了’,我们都能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么重要。”李治说。
李治的英勇事迹不仅仅体现在灭火救援上,更体现为他一次一次关键时刻舍己救人。
2014年12月8日,绥德县消防中队接到报警称,一名初生女婴被抛弃在公厕粪池,时任该中队中队长的李治,立刻带人赶赴现场将女婴救出。当时,孩子生命体征微弱,李治决定不等120急救车,改用消防车紧急送医。
在送医途中,为争取抢救时间,李治怀抱女婴,一路数十次高喊着“所有车辆让开”“靠边停车”,争分夺秒抢时间,令女婴得到了及时救治。这段3分44秒的视频被媒体传播后,仅一天时间,点击量就过亿。李治也因为数十次的呐喊,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呐喊哥”。
2018年11月23日,西安市红光佳苑小区高层电缆井突发火灾,因楼宇排烟不畅,烟雾灌满全楼,有群众被困家中。救援现场,一名群众向现场指挥员李治求助称:“14楼房间内有老人和婴儿被困,房间进烟。”此时参战队员几乎全部投入搜救,兵力已用到极限。
李治立即单枪匹马进入楼内处理险情。在1402房间,他找到两名被困对象,并把自己的呼吸面罩罩在婴儿面部,随后抱紧婴儿带领被困者迅速下楼,并将婴儿安全交到家长手中。
2023年9月,李治前往安康任职,担任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安康支队白河大队大队长。在白河大队工作近2年时间,他所在的大队党委被表彰为安康市消防救援队伍2024年度先进大队党委,白河大队实现县委目标责任考核“两连优”,他的家庭也荣获“三秦最美家庭”称号。
2025年3月,李治被中宣部命名为“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面对荣誉,李治很谦逊地说:“学习雷锋同志的精神,就是要在群众最需要时伸出援手。”
记者 郑斐
编辑:韩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