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源:长沙晚报
2025-03-06 07:31
长沙晚报特派全媒体记者 匡春林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只是春节,中国目前共有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份关于中国刺绣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引发社会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姚建萍牵头,联合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发起《关于中国刺绣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希望推动中国刺绣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刺绣类非遗以“国绣”品牌形象走向世界。
为什么是中国刺绣?
中国刺绣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生动体现。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位列“四大名绣”之首的苏绣,人们评价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概括其特色。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湘绣,以国画为题材,与绘画相结合,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近年来,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中国刺绣的生存空间遭受严重挤压,大量廉价、千篇一律的机器刺绣产品充斥市场,手工刺绣因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份额被严重蚕食。同时,手工刺绣产业规模小、生产分散,产地分布不均,缺乏品牌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难以在商业浪潮中站稳脚跟。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中国刺绣被更多人看见。”成新湘指出,中国刺绣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刺绣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容易被淹没、忽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已刻不容缓。
怎么推动“国绣”世界化?
“我们希望借此次申遗机会,系统梳理刺绣技艺体系,提炼文化符号,推动中国刺绣走向世界。”成新湘说,申遗不仅能借助国际力量为刺绣技艺保护传承提供保障,使其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还能提升其国际知名度,让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贡献力量。
在这份《建议》中,姚建萍、成新湘等代表建议,由苏绣牵头发起,联合湘绣、蜀绣、粤绣等中国名绣,联动全国各地区刺绣流派,包含少数民族特色刺绣作为申报主体。建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建申遗专项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成员由刺绣主要产地文旅部门、刺绣行业协会、刺绣企业和专家大师代表组成。
《建议》还指出,希望在全国范围开展刺绣文化资源普查,全面收集针法、工艺、传承谱系等资料,建立完备的数据库与档案库,为申遗提供详实数据支撑;加大刺绣文化研究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研究,出版权威成果,为申遗提供坚实理论依据。
“刺绣是商品化较早、较成熟的非遗产品,且传统刺绣产品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成新湘呼吁,引导鼓励工业、旅游、家装、生活服务等行业积极参与刺绣产品应用设计和产品多元化开发,共同延伸中国刺绣在现代生活场景的普及应用,扩大申遗影响覆盖面。
如何确保技艺传承?
在国潮风盛行的当下,让传统技艺“出圈”,是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想完成的“课题”,成新湘也不例外。
作为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成新湘每年参会都会精心为自己挑选一套充满湘绣元素的传统服装,再搭配特有的湘绣饰品,身体力行展示针尖上的湖湘之美。
近年来,她带领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设计团队主动求新、求变,研发了手工刺绣音箱、刺绣充电宝等湘绣文创产品,吸引不少年轻人的关注。
但令成新湘忧心忡忡的是,现在,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对需长时间专注学习的刺绣技艺兴致缺缺,“传承人群体青黄不接,老一辈绣工渐少,年轻一代寥寥,许多独特针法与设计面临失传。”
为此,《建议》提出,希望强化传承人才培养,制定长远人才培养规划,优化职业教育中刺绣专业课程,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鼓励师徒传承模式,通过补贴、奖项等激励年轻人投身刺绣行业,进一步关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和苏绣、湘绣一样,面临传承困境的还有苗绣。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石佳,在如何传承苗绣技艺、保障技艺传承不断层等方面,也有着和成新湘一样的忧虑。
多年前,在学习苗绣的过程中,石佳就敏锐地发现了传承的危机。从2018年起,她有意识地收集苗绣影像资料,如今,上万种苗绣图案及其介绍资料,成为了石佳团队设计苗绣文创产品的创意宝库。作为苗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石佳建议,进一步增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识产权意识,并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更好地维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