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左江花山岩画,历经风雨、续写传奇

「以东方茶,会世界友」

感谢霸王茶姬对本期节目的大力支持!

文明有脉动,八桂有灵犀。广西卫视《寻声而动》携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遇见霸王茶姬新茶路计划,一同开启探秘之旅。

左江,中国西南边陲的一条古老河流。流经广西崇左这片亚热带喀斯特峰丛和洼地,汇注西江入海。在它的两岸,分布着世界罕见的岩溶地区热带季雨林、珍稀动植物。更为神奇的是,从这里诞生出了人类创造力的伟大杰作,壮族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遗迹——花山。

花山,壮语叫做“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这些“有画的山”集中分布在105公里的左江两岸,分属中国广西崇左市的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和扶绥县,形成亚洲东南部规模最大的岩画群,统称为左江花山岩画。到底是什么人,最初在这片悬崖峭壁之上绘制出如此惊人的岩画群呢?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些疑问让无数考古工作者痴迷不已。

专家们运用考古学的方法分析出,花山岩画出现的时间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岩画,以“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以记录祭祀活动为同一主题,展现了一套独创的、内涵丰富的图像表达系统,这在世界岩画遗产中极为罕见。

根据对与岩画相关的遗迹和周边地形地势的分析,骆越人是利用悬吊法、攀爬法、搭架法等方式接近崖壁进行作画。骆越人这种勇气、决心、智慧和技巧令后人叹为观止。人们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和挑战,在一种强烈而神圣的力量驱使下,在700多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绘制这些图像。历经2000余年,花山岩画上赭红色的图像依旧鲜艳。

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左江两岸的骆越人进入铜器时代。在考古发现的38处左江花山岩画遗址,除了人物图像外,最多的便是圆形图案和铜鼓的图案。

广西是铜鼓分布最主要的区域,数量众多,类型齐全。在左江花山岩画中,目前尚能辨认的铜鼓形象有368个,这些铜鼓在众人的簇拥下处于祭祀仪式中的显著位置。这些画面记录和反映了2000多年前骆越人使用铜鼓和崇拜铜鼓的传统。

左江花山岩画依附的载体是喀斯特地貌的山崖,岩画经受着日晒雨淋,岩体老化渗水,植物在岩系间生长,飞鸟在崖壁上筑巢和飞鸟粪便的侵害,久而久之形成了眼前的这番景象。如果不及时修复保护,没有人知道它的生命还有多久。

靠着各方的努力,花山岩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与保护,借助科学仪器对岩画的温度湿度以及危岩体和渗水部位进行实时监测。

有“国家队”全方位、多维度、多学科地去监控和维护岩画,加上居民的保护意识也日益提高,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早已退休的朱秋平说,他守护了这些岩画30年,变的是工作条件和研究深度,不变的是对待岩画的那颗初心。

为了让花山岩画更好地“活起来、传下去”,崇左市将每年的7月15日设立为“崇左花山日”。随着“崇左花山日”的设立和举办,崇左市还打造了花山温泉小镇等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带回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一直以来,在为花山注入“创意灵感”的道路上亮点不断。

用年轻的视角溯源千年图样,穿越历史隧道,打破时间的桎梏,沿着茶文化的足迹续写世遗故事,让曾经照耀世界的璀璨历史,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今天21:20广西卫视《寻声而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左江花山岩画,历经风雨、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