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这也是中国连续三年维持这一安排。此举兼顾需要与可能,背后有多重考量。
其一,稳定经济大局,提振发展信心。
骑自行车需要有一定速度才不致失去平衡。经济发展亦同理。
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有发展,即经济增量,然后再看增量是否实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效率提高。
时下中国经济回升明显,但也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加深等难题。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抑或是稳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都需要保持一定经济增速,才能兼顾多元目标。
设定5%左右的经济增速,也是进一步提振信心的需要。
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增量已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体量,在此基础上再增长5%,规模相当可观。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导向,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指挥棒”,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比较积极的水平,将带动各领域经济政策也积极进取。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告诉三里河,设定这一指标本身就是最大的预期引导,让各方看到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定性,也会对今年的宏观调控和相关领域政策保持期待。
其二,与长远目标相衔接。
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并不能只看当年。除考虑前一年基数外,还要兼顾后续可持续发展。
中国计划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称,要实现这一目标,从现在起到2035年,中国年均经济增速应当在4.7%以上。前期力争实现相对较高的增长,可避免压力推后,为确保实现既定目标争取更多主动。
其三,实现目标有基础、有底气。
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整体趋缓,去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速仍录得5%,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当前,中国消费投资正在加快,市场活跃度提升,信心预期也在增强。这一切都为今年经济实现5%左右同比增长奠定了基础。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的优势,则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提供了足够的底气。
可以说,5%左右经济增速,属于“跳一跳能摘下果子”的目标。而“左右”的提法,又扩大了市场对于经济增速“可接受度”的弹性。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