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安
前段时间,突然想起一个朋友,我们许久未联系了。看看他的微信朋友圈,没有多少新发现;看看最后一次对话,还是两年前的一条新年贺词。我之所以突然想起他,是因为搬家时看到他送给我的书,不禁忆及他送书时的情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因爱好文学相识,随即说起读书、写作的心得,还一起吃过饭、散过步。不知哪里出了问题,我没把这段友情留住。或许人海茫茫,走一走,就走散了。
人间的“友情”,多数都是如此吧?
假如你与某人友好相处,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失联了。虽然偶尔会想起他,只是在心中默念一下,没有实际的行动;即便很想问问近况,又担心太过唐突。再说了,如果他变了,不是原来的他,那该怎么办?没准,他早就把你给忘了……思来想去,何苦自作多情呢?久而久之,人也就变得凉薄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凉薄之人,但在我经历了诸多“失联”的情况后,突然发觉那些看上去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朋友,无比珍贵。哪怕个别朋友不太靠谱,也有可爱之处。一个朋友每天清晨都会发来问候,起初我不怎么理会,后来觉得人家也是好意,出于礼貌,还是应该回复一下——一周回一次,不是挺好吗?还有一个高中同学,天天在同学群里发早安,锲而不舍,大家都为他的执着而感叹:现如今,同学群就像一座破败的寺庙,只有这个同学还在烧香。不过更奇怪的是,没有人因为“香火不旺”而退群,甚至有一个同学走了,微信仍在。
一次,我见到那个同学的儿子,问:“你父亲走了两年了,他的微信还在群里!”尽管神情落寞,他仍微笑着说:“我一直带着父亲的手机,每天都看你们的同学群……他有很多朋友,如果有人给他打电话,我好支应一声!”
我有点难过。这种难过,是共情,也是伤感。如果他注销了父亲的手机号,也就抹掉了父亲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存在。因为心生恻隐,我一直和他保持联系,逢年过节发微信问候一下。有一次我问:“这个手机号你打算留多久?”他迟疑了一下,说:“至少三年吧,如果三年都不联系,也就真的忘了。”
我不敢问,也不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来过电话?毕竟生活就是这样——年岁越大,生活半径越小,到最后,近乎默默无闻地完成人生这堂课。人走后,相关信息会被迅速抹去,连带记忆一同清空。这是明摆着的事。
站在人生最后的驿站看,一切空旷而渺茫。我们应该对走向你的人多一点珍惜、理解与包容,与此同时,也要接纳那些渐行渐远的人。既然选择离开,就为他送上真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