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今天(5日)下午,上海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在发言时提到,上海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但市场化的科技创新还未形成整体规模,“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在科技创新的这个大花园里,特别需要那些草根出身、自主创新的企业。”
樊芸说,去年,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成果转化达到了365.93亿元,实现大幅提升。有的高校成果转让从700万元上升到4.76亿元,增长近700倍,去年仅孵化的创业企业就有30多家,研发的创新药都卖到了美国。
樊芸认为,这与上海试点科研成果转让、实施了“三权”下放直接相关。2020年国家9个部委出台文件赋权试点,对科研成果的自主权、处置权、收益分配权交给了科研人员,他们可以获得70%的收益。2023年上海更进一步,提出全部赋权,这与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是一致的。
“但是,为何部分单位在如此好的政策下依然不愿作为?深层次问题其实就是考核评价指挥棒。”为解决这一问题,樊芸建议,从中央事权层面,要改革指挥棒导向和协同机制,尤其是审计、巡视等自上而下的协同性需要加强,不能只有科技部门一头热。
此外,要改革专利、税收政策的双轨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让积极性。樊芸说,现行的专利、税收政策,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议对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让收入减50%交税,延伸到医疗科研人员成果转让,实施完整、统一了税收的政策。专有技术属于企业的核心资产,更要给予政策激励,与专利享有同样的政策。
“高质量的科技成果供给还是不足,说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还存在问题,有的还是以论文发布为主要考核指标。”樊芸说,企业与高校评价机制不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绩效尚未纳入学校、学科评价;考核重科学研究成绩、轻成果转化成效,重纵向、轻横向的倾向明显;高校申请科技进步奖,关注报奖,报课题比较热衷,而目前成果转让却没有设置奖项。
她建议,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绩效纳入学校、学科评价。深科研评价机制改革,放宽科研人员评价考核,将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建设纳入绩效计算范围,构建以产业支撑为核心导向的新体系。
原标题:去年有创新药打入美国市场,樊芸代表:上海需要更多草根出身、自主创新的企业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张驰 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闲乐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