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发展银发经济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客观要求,养老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前不久,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不仅为全球银发经济提供技术基准,更为社区养老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在“你点题 我代言——四川日报全媒体邀你‘上两会’”互动平台上,不少网友在“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社区养老”这一话题下留言:“养老机器人到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社区养老离我们还远吗?AI应用能解决难点和痛点吗?”……
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潘裕萍。
技术赋能
将满足社区养老多样化需求
“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未来养老产业的形态。”在尧德中看来,AI应用于社区养老甚至智慧养老产业,是可预见的趋势。
作为人口大省,四川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基数大、程度深、增长快、负担重。如何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相比专业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可以让老年人在家中享受到相应的养老服务,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养老,不但方便还很舒适。但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可能面临包括健康监测、紧急救援以及专业护理供给不足等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恰好能够弥补不足。尧德中说,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在社区养老群体的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当中,“现在有不少智能穿戴设备,如手环、智能手表等能实时监测心率、血压、血糖、睡眠质量等数据,运用AI算法分析异常趋势,及时向家属或社区医护报警,这就很好地解决了疾病不能早期发现的痛点。”
人工智能还包含混合智能,“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融合,未来应用于社区养老中,能够对老年人的疾病进行早期干预、监测和护理。”尧德中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更加轻量化和低价格的技术产品有望走入社区、走进家庭。
以人为本
应保留人际互动的温暖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部分人工服务,降低照护人员工作强度,降低护理比或人员需求,也能提供某些靠人力难以提供的服务,如24小时的实时监护。”潘裕萍认为,老年人个体情况、家庭环境有很大差异,人工智能可以辅助老年人照护,但不能代替人的参与。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虽在退化,但情感需求变得更加强烈,渴望陪伴和关心。虽然AI可以通过虚拟朋友圈、智能对话等方式,提供部分情感陪伴,但老年人还需要亲人陪伴等更多精神层面的需求。
“子女、亲朋所提供的情感支持、安全感和归属感是AI机器人难以替代的。”潘裕萍认为,人工智能与社区养老相结合,通过智能化工具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还应保留人际互动的温暖,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另外,潘裕萍还关注如何让技术更易用。她提出,相关产品需要进行适老化设计,比如大字体、语音交互、简化操作流程,让老年人快速上手,快速了解数字产品的各项功能,降低学习成本。
“人工智能在社区养老的应用过程中,要关注对老年人尊严、隐私的保护。”尧德中补充,AI技术的介入凸显了老人的隐私风险,比如在老人家中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跟踪监测老人的生活状态,应与老人充分沟通安装智能设备的目的,提升他们接纳共享信息的意愿。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社区养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社区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