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 安徽日报记者 汤超 王弘毅
【各地新实践】
在滁河两岸,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和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隔河相望。一直以来,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联系十分紧密。
南谯区利用区位优势,在产业、交通、环保、文旅等领域全方位对接浦口区,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为抓手,跑出融入长三角的“加速度”。
走进位于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安徽亚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只见一块块晶圆经过切割、装片、焊线、测试等工序,被加工成各种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光电元器件等分立器件,应用到手机、电脑、打印机等电子产品上。
该公司总经理秦章森介绍,亚芯微公司总部在浙江,2021年来南浦合作产业园区投资设厂,主要看中的是这里的产业链配套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江北新区、浦口区是南京集成电路产业重要集聚区,原材料本地就可以采购,可以更好对接上下游企业,融入产业链中去。”秦章森表示。
省际毗邻区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探路”的突破口。这些地区往往远离行政中心,曾是发展洼地,如今拥抱战略红利,区位劣势变成发展优势。
2019年10月,浦口区与南谯区签署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共建框架协议,正式开启两地合作的序幕。2020年,“南谯—浦口产业合作园区”设立,园区围绕半导体和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主导产业,截至目前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6个,总投资630亿元。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浦口—南谯功能区协同发展成效明显,已形成一套区域协同机制、一个合作开发公司、一个合作产业园、一份工作要点清单“四个一”创新合作模式。
浦口—南谯、顶山—汊河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其中,浦口—南谯功能区重点推进规划协同、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方面深度合作,核心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包括南谯片区38.5平方公里、浦口片区11.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长三角省际毗邻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苏皖跨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代表委员声音】
“近年来,安徽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深入开展创新探索和攻坚突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一批务实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说。
陈军介绍,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安徽深化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加快建设中国科大上海科教基地;联合沪苏浙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累计立项实施国家级和省级攻关项目90项。推动创新资源共享共用,全省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在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领域,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持续深化,7个方面重点任务全面推进,沪皖以六(安)松(江)现代产业园为试点,率先探索跨省利益共享机制。
围绕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安徽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制定印发安徽任务清单,参与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安徽联动发展区;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累计形成221项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44项为全国首创。
聚焦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陈军表示,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国内首部跨省域绿道建设标准;落实与江苏、浙江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苏皖两省跨界水体共保联治机制实现全覆盖。
陈军表示,下一步,安徽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国两会部署,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加强与沪苏浙各层级各领域合作,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